泻白散

泻白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小儿药证直决》。为清热剂。具有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之功效。主治肺热喘咳证。症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分类 清热剂-清脏腑热
出处 《小儿药证直决》
功能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 肺热喘咳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泻白散

别名

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30克 甘草(炙)3克

功能主治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治肺热壅盛喘咳,甚则气急,皮肤蒸热,发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用法用量

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300毫升,煎200毫升,食前服。

注意

外感风寒咳嗽,或虚寒性咳嗽均不宜使用。

备注

方中桑白皮清肺热,泻肺气,平喘咳;地骨皮泻肺中深伏之火,对于阴虚有热者尤宜;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四药合用,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使肺气清肃,则咳喘自平。

摘录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

配方组成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各15克);甘草炙,一钱(3克)。

用法用量

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

肺热咳喘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方解

本方证乃肺有伏火,肺失清肃所致。肺主气,宜清肃下降,肺有伏火,则气逆不降而为喘咳;肺合皮毛,肺热外蒸皮毛,则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是热邪渐伤阴分之候。治宜清泻肺中郁热,平喘止咳。方中桑白皮甘寒入肺经,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为君药。地骨皮甘寒,直入阴分而泻肺中伏火,为臣药,君臣相合能清泻肺火,使热清气降,蒸热咳喘之证自除。所用桑白皮地骨皮均为平和之品,其不用芩连之苦寒,乃针对小儿稚阴之体,防其过寒伤正。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培土生金,共为佐使。四药合用,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治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生理特点非常吻合。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肺热咳喘的常用方,药力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临证以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泻白散常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初期,肺炎初期、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百日咳等属肺有伏火者。

3.使用注意: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方歌

泻白桑白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

摘录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泻白散

歌诀

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除胃气;清泻肺热止咳喘,热伏肺中喘咳医。

组成

地骨皮(30g),桑白皮(炒)(30g),甘草(炙)(3g)。

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水煎服。

2、古代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功用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

肺热喘咳。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方义

肺气失宣,火热郁结于肺所致,治疗以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为主。方中肺气失宣,故见喘咳;肺合皮毛,肺热外蒸于皮毛,故皮肤蒸热(轻按觉热,久按若无,由热伏阴分所致)。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专入肺经,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为君药。地骨皮甘寒,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粳米,炙甘草养胃和中,为佐使药。

配伍特点

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顾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生理特点亦甚吻合。

运用

1、本方用于肺热喘咳证,临床应用以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2、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加减化裁

肺经热重者,可加黄芩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阴虚潮热者,加银柴胡、鳖甲滋阴退热;热伤阴津,烦热口渴者,加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葶苈大枣泻肺汤与泻白散均有泻肺作用,但泻白散是泻肺中伏火,本方是泻肺中痰水。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2、方论选录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肺气本辛,以辛泻之,遂其欲也。遂其欲当谓之补,而仍云泻者,有平肺之功焉。桑皮、甘草,其气俱薄,不燥不刚,虽泻而不伤于娇脏.……《经》言: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复以地骨皮之苦,泄阴火,退虚热,而平肺气。……使以粳米甘草,缓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

注意事项

风寒咳嗽、肺虚喘咳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