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丸《金匮要略》

赤丸,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逐寒散饮,通阳和中之功效。主治寒气厥逆。症见脾胃寒饮遏阳证,脘或腹疼痛,临寒则增,脘腹中有振水声,或便泻,或呕吐清粘水,手足厥逆,舌淡,苔滑而白,脉沉或迟。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结肠炎等病症者。
出处 《金匮要略》
功能 逐寒散饮,通阳和中
主治 寒气厥逆

歌诀

赤丸方内苓朱砂,乌头细辛半夏。腹痛厥逆阴寒盛,散寒止痛力最雄。

组成

茯苓四两,半夏(洗,一方用桂)四两,乌头(炮)二两,细辛一两。

用法用量

上为末,纳真朱为色,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先食酒饮送下,日二次,夜一次。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功用

逐寒散饮,通阳和中。

主治

寒气厥逆。

方义

方中乌头温通阳气,驱逐寒邪,畅达胃府而止痛。半夏温中燥湿化饮,降逆止呕,并调达脾胃的升降气机,与乌头相合,以增温阳散寒化饮。茯苓健脾益气,渗湿化饮,与半夏同用,化饮之中使饮邪从小便去。细辛助乌头以温阳散寒,协半夏以通阳化饮,辅茯苓以和合中气。诸药相合,以奏逐寒散饮,通阳和中之效用。

运用

1、诊断要点:脾胃寒饮遏阳证,脘或腹疼痛,临寒则增,脘腹中有振水声,或便泻,或呕吐清粘水,手足厥逆,舌淡,苔滑而白,脉沉或迟。

2、临床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结肠炎等病症者。

加减化裁

若痰多者,加大半夏陈皮用量,以理气燥湿化痰;若不思饮食者,加神曲、莱菔子,以消食和胃;若胸膈满闷者,加枳实薤白,以行气宽胸;大便溏泻者,加薏苡仁、白扁豆,以健脾止泻等。

使用注意

禁忌:脾胃热饮证内郁假寒证者。

重要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三家注》:“寒气厥逆,赤丸主之。茯苓四两,半夏(洗,一方用桂)四两,乌头(炮)二两,细辛(《千金》作人参)一两,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为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各家论述

1、曹家达:寒气厥逆,此四逆汤证也。然则仲师何以不用四逆汤而用赤丸,知其意者,方可与论赤丸功用。盖汤剂过而不留,可治新病,不可以治痼疾。且同一厥逆,四逆汤证脉必微细。赤丸证脉必沉弦。所以然者,伤寒太阴少阴,不必有水气,而寒气厥逆,即从水气得知。肾虚于下,寒水迫于上。因病腹满,阳气不达四肢;乃一变而为厥逆。方用炮乌头二两,茯苓四两,细辛一两,生半夏四两,朱砂为色。取其多,炼蜜为丸,取其不滑肠,无分量者,但取其足用也。方治重在利水降逆,便可知厥逆由于水寒,即乌头、细辛有回阳功用,实亦足以行水而下痰,朱砂含有铁质,足以补血镇心,使水气不得上僭。丸之分量不可知,如麻子大则甚小,每服三丸,日再服,夜一服者,欲其缓以留中,使得渐拔病根也,此则用丸之旨也。(《发微》)

2、 沈明宗:“此治心胃寒郁之方也。寒气内客,郁遏胃阳,不行于四肢,故致厥逆,用乌头、细辛,善驱在里之寒风,茯苓渗湿,助半夏消痰而和脾胃,以真朱为色者,即朱砂为衣,取其护心而镇逆也。(《金匮要略编注》)

注意事项

1、本方制成丸剂,并加真朱着色,朱者,赤红色,故曰“赤丸。”又真朱于方中,有助化饮之功。以蜜为丸者,使药性和合以疗疾也。

2、服用本方时,当以酒饮送丸。酒者,助药力之行并运气血通阳气,当在饭前服为佳,初服以3-5g为始,日二服,夜一服;若未达到治病目的,渐渐增加剂量,以达到治疗效果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