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迷散《古今医鉴》

开迷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古今医鉴》卷七。主治妇人癫疾,歌唱无时,逾垣上屋,属荣血逆于心包者。临床上用于血逆心包之癫狂。
出处 《古今医鉴》卷七
功能 活血疏郁,养血宁神
主治 妇人癫疾,歌唱无时,逾垣上屋,属荣血逆于心包者

组成

当归白术(炒)、白芍药、苏木红花各一钱(3g),柴胡、白茯苓八分(2.4g),甘草(炙)七分(2.1g),桃仁远志(泡,去骨)、生地黄各一钱五分(4.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锉。加生姜,水煎服。或炼蜜为丸,辰砂为衣。

2.现代用法:每次6g,用水250ml,加生姜3片,煎至180ml,去渣温服,每日3次。

功用

活血疏郁,养血宁神。

主治

妇人癫疾,歌唱无时,逾垣上屋,属荣血逆于心包者。

方义

方中赤芍桃仁红花苏木活血祛瘀,合当归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不伤血,柴胡疏肝理气,使气行血行,茯苓白术培补脾土,固其后天之本;远志宁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生地凉血安神。诸药合用,共奏散瘀、泻火,安神之效。经水不调或产后瘀血停滞,多系心、肝、脾三经之病。因气滞不行,瘀血内停,以致少腹恶露不行上冲迷心者,非用此剂而不能攻逐瘀血。瘀去则气血畅行,化热无源而又不伤脾胃。

运用

适用于血逆心包之癫狂。症见精神恍惚,歌唱无时,逾垣上屋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原书指用于妇人之癫狂,从临床疗效看,男女皆可用。临床上,凡精神病见上述症状时,可用本方治疗。

加减化裁

临床若属血热冲心者,方中加入丹皮、川军、栀子等凉血行瘀之品。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

1.《医学汇函 中》:“开迷散治妇人患癫疾,歌唱无时,逾墙上屋,乃荣血迷于心包所致。当归白术、白芍、柴胡茯苓甘草(炙)、桃仁红花苏木远志生地黄。上锉,生姜煎服。有热,加小柴胡汤,加生地、黄辰砂。一女子年十五,因气恼,患语言颠倒,欲咬人打物,偷藏东西,时哭时笑,心怕胆小,饮食不知饥饱,身体发热。以防风通圣散加生地黄、牡丹皮,二服即安。”

2.《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龚廷贤医学全书》:“开迷散治妇人癫疾,歌唱无时,逾垣上屋。乃荣血逆于心胞所致。当归一钱,白术(炒)一钱,白芍药一钱,柴胡八分,白茯苓八分,甘草(炙)七分,桃仁一钱五分,苏木一钱,红花一钱,远志(泡,去骨)一钱五分,生地黄一钱五分。上锉,生姜煎服。或用此方炼蜜为丸,辰砂为衣。一女子年十五,因气恼,患语言颠倒,欲咬人打物,偷藏东西,时哭时笑,心怕胆小,饮食不知饥饱,身体发热。以防风通圣散加生地黄、牡丹皮,二服即安。”

3.《中医病证专辑癫狂痫》:“开迷散治妇人患癫疾,歌唱无时,逾墙上屋。乃荣血迷于心包所致。当归白术、白芍药、柴胡茯苓甘草(炙)、桃仁红花苏木远志生地(姜、酒炒,锉),加生姜水煎服。有热,小柴胡生地黄、辰砂。”

4.《实用精神卫生学》:“汉代医圣张仲景则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明确提出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精神疾病,拟出著名方药抵挡汤和桃核承气汤等。‘活血’就是使血流畅通,‘化瘀’就是祛除瘀滞。活血化瘀的治疗法则治疗精神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工作者更加认识到,脑与血有密切关系。气血瘀滞,脑供血不足就会导致发生多种疾病,精神疾病也较为多见。常用逐瘀开窍,宁心定志之法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常用的代表方剂有: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癫狂梦醒汤、补元还五汤、复元活命汤、身痛逐瘀汤、开迷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