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蔻散《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

白豆蔻散,中医方剂名。出自《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卷二。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盘肠气痛。症见卒然发病,腹部绞痛,弯背曲腰。面色青白,皱眉不乳,干哭无泪,哭声如鸦鸣,口吐涎沫,口张足冷,便泻稀清,甚者唇黑肢冷,汗出如油,二便癃闭,呕吐如胆汁。临床常用于小儿寒疝,短期内可以导致死亡者。
出处 《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卷二
功能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 盘肠气痛

歌诀

盘肠寒搏肠中痛,曲腰不乳蹙双眉;定痛温中豆蔻散,熨脐外治法堪垂。

组成

白豆蔻仁、缩砂仁青皮陈皮甘草(炙)、香附子、蓬莪术各等分。

用法用量

上为末。每服一钱,紫苏煎汤调下。

功用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

盘肠气痛。

方义

本方系《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所载的白豆蔻散,主要用于盘肠气结,具有理气止痛、消积和胃之功效,治气血瘀滞之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疗效较好。方中白豆蔻砂仁陈皮调中行气,健脾和胃;青皮香附理气解郁,和胃消积;莪术行气化瘀,消积止痛。白豆蔻砂仁两者功能相似,白豆蔻芳香而气清,功专于上焦,性偏止呕;砂仁功专中下焦,性偏止泻痢;青皮陈皮本是一物,但青皮为幼小未成熟之果皮,性刚悍,偏于破气,疏肝消积,入肝胆二经;陈皮为成熟之果皮,性缓和,偏于健脾燥湿,化痰理气,入脾肺二经;香附莪术,一则理气,一则活瘀,共奏止痛之功。本方两两为用,相辅相成,更用甘草调和众药。

运用

本方以卒然发病,腹部绞痛,弯背曲腰。面色青白,皱眉不乳,干哭无泪,哭声如鸦鸣,口吐涎沫,口张足冷,便泻稀清,甚者唇黑肢冷,汗出如油,二便癃闭,呕吐如胆汁为诊断要点。临床上用于小儿寒疝,短期内可以导致死亡者。

加减化裁

若腹痛兼有腹胀者,则以白蔻散理气消胀;若腹痛呈阵发性发作,则加芍甘散以缓急止痛;若腹痛日久,痛有定处则加瓦甘散以化瘀止痛;若腹痛伴呕吐,无热象者加薇香散以化湿和胃止痛;若腹痛伴胃脘胀满,舌苔厚腻者则加消积散以消积止痛。

使用注意

本方实际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剂,起病即及时使用本方确实效痊其五六,倘若服药后三小时不得缓解者,当以小儿外科手术治疗为宜,否则稚阴稚阳之体,不耐阴阳格拒时久,会引起肠坏死,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

《秦伯末实用中医学》:“婴儿初生百日内,觉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时发战栗,曲足握拳,昼夜啼哭不已,或口合不开,名曰胎寒。其证在胎时,母因腹痛而致产。经云:胎寒多腹痛。亦有产妇喜啖甘肥生冷时果,或胎前外感风寒暑湿,治以凉药内伤胎气,则生后昏昏多睡,间或晛乳泻白,若不早治,必成慢惊慢脾。又有手足稍冷,唇面微青,额上汗出,不顾乳食,至夜多啼,颇似前证,但无口寒战,名曰藏寒。其疾夜重日轻,腹痛肠鸣,泄泻清水,间有不泻者。此证亦在百日内有之,皆因临产在地稍久,冷气侵逼,或以凉水参汤洗儿,或断脐带短,而又结缚不紧,为寒所伤如此,宜白豆蔻散主之。外用熨脐法,其效甚速。”

《医宗金鉴》:“凡盘肠气痛,皆由寒邪所搏,肝肾居下,故痛则曲腰。宜自豆蔻散主之。外用熨脐法,其效甚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