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分。
古代用法:上为散。每服方寸匕,白饮和服,一日三次。小便利,止后服。
现代用法:上研细末。一回4克许。一日三回服用。或将上药量增量二倍以上。以水二合。煎成一合服。
《伤寒论直解》:“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牡蛎泽泻散方,牡蛎(熬)、泽泻、蜀漆(洗去腥)、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商陆根(熬)、葶苈子(熬)以上各等分。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
《医级》:“牡蛎泽泻散,治瘥后水气不行,流注下焦,以致腰足肿浮。”
《卫生宝鉴》:“ 牡蛎泽泻散治脾胃气虚,不能制纳肾水,水溢下焦,腰已下有肿也。”
①成无己:大病差后,脾胃气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腰以下为肿也。……咸味涌泄,牡蛎、泽泻、海藻之咸以泄水气。(《伤寒论三家注》)
②尤在泾:大病新蹇而腰以下肿满者,此必病中饮水过多,热邪虽解,水气不行,浸渍于下而肌肉肿满也。是当以急逐水邪为法,牡蛎泽泻散咸降之力居多,饮服方寸匕。不用汤药者,急药缓用,且不使助水气也。若骤用补脾之法,恐脾气转滞而水气转盛,宁不泛滥为患耶?(《伤寒论三家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