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健脾祛湿,驱虫。主治小儿蛔虫症。 |
【处方组成】 杏仁6克、苡仁15克、冬瓜仁6克、滑石9克、半夏6克、厚朴9克、黄连3克、马梅2枚、香丸12克、川椒2克、甘草6克、砂仁6克。水煎,分5次1日服完。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小儿蛔虫症32例,疗效满意。 |
【处方来源】 云南中医学院杨卫平。 |
【按 语】 小儿脏腑娇嫩,脾胃易伤,最易生湿生热,湿热内蕴又为蛔虫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古人谓之“湿热生虫”。因此,小儿蛔虫症主要是脾虚、湿热、虫积三者互相作用而发病。本方以三仁开上焦、宣中焦、导下焦,使三焦湿热得以分消,气机得以调畅;用乌梅、雷丸、川椒、黄连等使蛔虫得酸则安,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砂仁健脾扶中。诸药合用以除体内之湿而扶中,制蛔虫之扰又达安蛔、止痛。驱虫之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虞坚尔) |
【功能主治】 理气止痛,驱虫消积。主治小儿蛔虫症。 |
【处方组成】 使君子8克、槟榔8克、神曲8克、白芍8克、榧子8克、川楝子8克。山楂肉10克、茯苓10克、乌梅3枚、木香6 克。以湿水2碗半浸泡半小时后,文火浓煎至半碗,半肌炮时温服。婴幼儿可分数次取突.一般连服3天。 |
【辨证加减】 驱虫为主且大便不溏加大黄6克(后下),川楝子易苦楝根皮6克;便溏或泻下完谷不化或大便次数增多加石榴皮8克;疳积患儿加疳积草10克。 |
【临床疗效】 一般服3剂后腹痛解除,排出大量虫体或粪检虫卵转阴。治疗278例中,治愈243例(87.41%),有效33例(11.87%),无效2例(O.72%),近期有效率达99%以上。 |
【处方来源】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吴逸华。 |
【按 语】 蛔虫症一般既有虫积,又有脾虚。本方以使君子、榧子为驱虫药,其性平味甘,能消积除疳,杀虫而不碍胃;木香行气止痛,温暖脾土,通畅气机;马梅安蛔;川楝子理气止痛杀虫;神曲、山楂等消食和胃导滞;获警渗湿健脾;白芍缓急止痛;更取大黄清下陈积之功,使虫邪排出体外,肺气得以通畅。全方攻补兼施,药性平和,杀虫不碍胃,祛邪不伤正。(虞坚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