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概述]
一. 内生五气的概念:
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二. 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均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不同点——前者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所产生。
后者是在异常情况下,如气候突变,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机体不能及时应变,六气就成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总之,两者临床表现虽多相似之处,却有本质差异。
[辨证论治]
一、 内风
1. 病因病机:内风主要是肝经病变的一类证候表现,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主筋。肝病则风从内生,称为“肝风内动”。
2. 临床表现:常夹痰火为患,若风、痰、火相互搏结,随气上逆,轻则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抽搐或震颤,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3. 病理属性:分虚、实两端。属虚者为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水不涵木,以致虚风内动;属实者为肝阳化风,或热极生风。但虚实每多兼夹,因阳亢与阴虚可以互为因果,引起内风。
|
肝阳化风 |
热极热风 |
阴虚风动 |
症状 |
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肌肉瞤动,震颤,或头痛如掣,语言不利,步履不实,面赤,甚则突然昏仆,口眼歪斜,不省人事。舌红苔薄,脉弦。 |
壮热如焚,头痛,两目上视,项强,甚则角弓反张,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
颜面潮红,精神疲倦,手足心热,四肢瘈疭,肌肉瞤动,口干舌燥。舌红绛,少苔,脉大无力 |
病机 |
肝阳上旋,阳亢化风 |
邪热亢盛,伤及营血,内陷心肝,煽动内风 |
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
治法 |
平肝息风潜阳 |
清热凉肝息风 |
滋阴养血,柔肝息风 |
方药 |
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加减 |
羚羊钩藤汤加减 |
大定风珠,补肝汤加减 |
二、 内寒
1. 病因病机:机体阳气不足,寒从内生的一种表现,由脾肾阳虚而生,属虚证,故又称为“虚寒”。其中尤以肾阳虚衰为主,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2. 病变脏腑: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其运化功能的发挥,主要赖肾阳的温煦。若肾阳亏虚,命门之火衰微,则“釜底无薪”,脾阳亦不能健运,表现为脾肾阳虚的证候。
|
阴寒内盛 |
脾肾阳虚 |
症状 |
形寒怕冷,四末不温,甚则四肢逆冷,呕吐清水,或腹中冷痛,下利清谷,或呼吸缓慢,口鼻气冷,或神志迟钝,面肢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
面色苍白,腰膝酸冷,或呕恶频作,脘腹冷痛,畏寒喜暖,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胖,边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
病机 |
阴寒内盛,阳气虚衰 |
脾肾阳虚,阴寒凝结 |
治法 |
助阳祛寒 |
温补脾肾 |
方药 |
四逆汤加减 |
附子理中汤加减 |
三、 内湿
1. 病因病机及病变脏腑:内湿是指内生之湿,与脾有密切关系。内湿的形成,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饮食失节,恣食生冷,过食肥甘,纵饮酗酒;或饥饱不节,内伤脾胃,以致脾的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聚而成湿,且可随病因及体质的不同,而有寒化、热化之分。
2. 病理因素: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内湿与外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有常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多犯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3. 病理特点:内湿与外湿在病理特点方面具有相同之处,如黏滞而固着,不易速去,湿性重浊、趋下等。但内湿黏腻,更易阻滞气机,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
4. 临床表现:湿郁化热,或湿热内生,则可形成湿热证候。由于湿热阻滞的部位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病证。
⑴湿热蕴结胸膈,上蒸于口,可见口舌生疮、糜烂,或口干口苦等。
⑵湿热郁结肝胆,胆汁泛滥肌肤,可发为黄疸。
⑶湿热阻滞大肠,清浊不分或肠络受损者,可出现泄泻与痢疾。
⑷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淋浊、尿血。
⑸湿热损伤冲任,女子可见赤白带下。
|
寒湿中阻 |
湿热内蕴 |
脾虚湿困 |
症状 |
脘腹痞满作胀,或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或头重如裹,身重或肿,或腹痛,肠鸣,泄泻。苔白腻,脉濡缓。 |
发热,倦怠,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胁痛,口苦,口黏口渴而不欲饮水,大便泻利,小便短赤,频急,疼痛,或见目睛、肌肤黄染,周身瘙痒。舌苔黄腻,脉濡数。 |
面色萎黄不华,神疲乏力,脘腹胀满,纳谷欠香,多食则胀,大便溏软,甚或濡泻肢体困重。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数。 |
病机 |
寒湿内郁,困遏脾运 |
湿热蕴中,脾胃气滞 |
脾虚不运,湿邪内停 |
治法 |
温中化湿 |
清热化湿 |
健脾化湿 |
方药 |
胃苓汤,实脾饮加减 |
甘露消毒丹加减 |
香纱六君子汤加减 |
四、 内燥
1. 病因:是津液耗伤的一种表现,多由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后伤亡津液,或失血过多, 或久病精血内夺等原因引起。
2. 病机及病变脏腑:主要病机是津液耗伤,阴血亏耗,病变可涉及肺、胃、肝、肾。
3. 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的症状为主,故又称为“津亏”或“血燥”。
|
肺胃津伤 |
肝肾阴亏 |
症状 |
时发低热,干咳无痰,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
口干咽燥,头晕目眩,或耳鸣耳聋,或五心烦热,或腰脊酸软,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舌红少苔,脉沉细而数。 |
病机 |
燥伤肺胃,津液亏耗 |
肝肾不足,阴虚内热 |
治法 |
滋养肺胃,生津润燥 |
滋补肝肾,养阴润燥 |
方药 |
沙参麦冬汤加减 |
六味地黄丸加减 |
五、 内火
1. 病因病机:多由情志抑郁,劳伤过度,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内热炽盛而引起,
称为“五志之火”。
2.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火多属心肝气郁化火,或胃热火盛,有火旺的一
系列症状;虚火多为肺肾阴虚火旺,表现阴虚特点。但火旺每易伤阴,与阴虚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3. 辨证要点:应以虚实为纲,结合脏腑病位,采取相应治法。
|
实火 |
虚火 |
症状 |
头痛,面红目赤,心烦燥怒,不寐,口苦口干,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吐衄出血,尿赤便秘。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数火弦数。 |
口干咽燥,头晕目眩,或耳鸣耳聋,或五心烦热,或腰脊酸软,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舌红少苔,脉沉细而数。 |
病机 |
心肝火旺,胃热火盛 |
肺肾阴虚,虚火内灼 |
治法 |
清热泻火 |
滋阴降火 |
方药 |
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加减 |
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丸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