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解读(连载四十七)

换个角度说,太阴病就是患者身体处于阴性病的状态时,肠胃系统出现了症状,由于体弱,所以身体没有出现发热的抗病状况,仅仅有恶寒的症状。患者在太阴病状态。2、太阳病误下,应该还有发热恶寒的太阳病,所以此为“太阳阳明合病”的腹满时痛证,故以桂枝汤加芍药。所以在治疗太阴病或阴性病时也以桂枝汤为当头,说明伤寒论体系的的治疗主张。所...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暂未分类

伤寒论解读(连载四十七)

273~280

太阴病篇

凡“阴性”类病,皆以“无热而寒”为前提。

二七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解读:首条道出了太阴病的提纲及治疗的禁忌。

  1、太阴病的症状: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2、禁忌:禁下。因为是里寒,故禁下

  太阴病是肠胃系统,也就是里虚寒。

  换个角度说,太阴病就是患者身体处于阴性病的状态时,肠胃系统出现了症状,由于体弱,所以身体没有出现发热的抗病状况,仅仅有恶寒的症状。

二七四、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解读:

患者的太阴体质,又感冒了。

出现“阳微阴涩而长”的脉象时,为“欲愈”的佳像,即有自愈的迹象。

二七五、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解读:

 对太阴病性的类比解释。关于“欲解时”,是以一天内天气发热或阴冷的情况,来比喻人体的发热或阴冷的状况。太阴病就是一天当中晚九时到凌晨三时时间段天气阴冷情况来比喻身体患太阴病时的阴寒状态。

所以,太阴病患者的阳气是不足的。

二七六、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读:

患者在太阴病状态。如果此时患者的“脉浮”,就预示着患者有抗病力增强之迹象。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桂枝汤的作用就是“补中益气”,不是单单为发汗设,伤寒论的发汗剂,一般指麻黄汤而言。

二七七、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解读:

提出了太阴病的病性及其总的治疗对策。

“自利”这个症状,属肠胃系统的“阳明或太阴”。

特意提到不渴症说明没有热,故,不渴为判断患者阴阳的关键指标。

二七八、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解读:与178条基本一致。

1系在太阴;由于患者的症状不典型,就是怀疑患者也有可能是太阴病,故称为“系在太阴”——表示仅仅是疑似,提示临症要细加分辨。

2、如果发黄,属太阴;

3、不发黄,也可能属太阴;

4、下利段,虽然在最后,应该是患者一开始就有的症状

所以,在患者下利,发热不明显,仅仅有“手足自温者”的时候,患者的病性很重要,阳或阴?是个关键问题。

二七九、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大黄汤主之。

  解读:

1、“腹满时痛证属太阴”段,就是说,单单一个“腹满时痛”症状不能给确定为太阴病,还要从全身整体反应状态来判断。

2、太阳病误下,应该还有发热恶寒的太阳病,所以此为“太阳阳明合病”的腹满时痛证,故以桂枝汤加芍药。如果兼“大实”证,则加“大黄”。

桂枝汤按照最新的研究,其主要作用为补中益气。所以在治疗太阴病或阴性病时也以桂枝汤为当头,说明伤寒论体系的的治疗主张。

二八〇、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解读:

对治疗太阴病患者时的告诫。原文不难,可以读懂,不解了。

 

总结:

太阴病为阴性病状态下,肠胃系统出现了症状。

治则为温里。

    在症状不是特别明显的情况下,阴性病容易与阳性病相混淆,因此,理清阴阳为第一要务。

当身体在阴性病的状态下,合病多多。单纯的太阴病症状就比较的少,很多都是以合病出现。所以,太阴病篇就只有短短的几条,大量的症状出现在少阴病很将厥阴病篇。

 

201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