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解读(连载四十八)
(281~291)
少阴病
人体到了少阴病阶段或状态下,对能量物质的摄取及运用能力低下,以致人体无法正常抵御外部侵袭,人体仅有的反应就是“脉微细,但欲寐”。能量不够,只好以“欲寐”来保存能量了。
看原文
二八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解读:
按照目前伤寒论专家的共识,此条为少阴病提纲。
患者凡是无热,反而恶寒,有倦卧、思睡等症状,在生理反应上趋于“不及”的,都称其谓“阴”性病。如《伤寒论》的“七、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就是古代中医,也就是《伤寒论》中用于区分“阴性病阳性病”的纲领性条文。这就是我们在研究三阴病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少阴病的纲领症状就是“脉微细,但欲寐也”,提纲很精简。
二八二、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解读:
1、“自利而渴”这些症状一般属阳明或太阴,由于本条叙述为少阴病,故该症状为太阴病。
2、患者的“小便白”症状可判断出患者的里无热,更确定了患者的太阴病。
结论:此时患者属太阴少阴合病。
二八三、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解读:
1、从患者的的脉“阴阳俱紧”,我的理解就是浮取和沉取“俱紧”。
2、“反汗出”说明在这种(
“脉阴阳俱紧”)情况下,常规不应该出汗,故对出汗称其为“反”,条文经常出现这种句式。
3、“亡阳”就是出汗会损伤患者的“阳气”——即能量。
4、“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这句话是说,有以上症状,如果再有“咽痛而复吐利”的症状的情况下,才能判断出患者属阴性病。
全段症状齐全,则应属“太阴少阴合病”。
临症首分阴阳,在症状很不明朗的情况下,很难分清阴阳;本条就是临症时区分阴阳的案例。
二八四、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解读:
阴证不得发汗,此节就是讲述阴证发汗产生的后果——谵语。条文是特地强调了阴症不得发汗。
此为太阴少阴合并病。
二八五、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解读:
此处的“脉细沉数病为在里”是为了对“不可发汗”进行的解释。难道还有在表的“少阴病”?
再次强调了阴证不能发汗。
二八六、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解读:
禁忌:阴证不可发汗,不可下。
二八七、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解读:
此为“太阴少阴合病”,若出现“手足反温”的症状,是人体向愈的佳兆。
二八八、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解读:
此条为“太阴少阴合病”,或者是说,患者的少阴病是从下利引起的,是太阴病导致的合并少阴病。如果患者的下利证“自止”了,同时手足转温了,而推断出患者向好的方向转化,此时可按照少阴病论治。
二八九、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解读:
“时自烦,欲去衣被”说明人体动员自体摄取及运用能量的能力提高了,是向愈的信号,当然需要药物的辅助了,故曰“可治”。
二九〇、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解读:
少阴病而又见中风脉之“阳微阴浮”,说明患者的身体恢复了对能量物质的摄取及运用能力,故为向愈的佳兆。
以上三条都是对少阴病预后的判断。
二九一、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解读:
“欲解时”不是人体向愈的时间段,而是“欲了解”少阴病的发热恶寒的程度,可以用一天中气温变化来比拟的。
比喻少阴病的发热恶寒的程度犹如半夜11时到凌晨5点时段天气的温度。由此比喻来讲解人体寒冷的程度,古人擅长用比喻来讲解理论问题。
时间段包含了子时,说明少阴病有死症啊。
201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