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伤寒论详解81~90

太阳病,发汗.,太阳病应该发汗,.汗出不解.,如果汗出太多,会损伤少阴肾中阳气,病必不解。《医宗金鉴》在.杂病心法要诀.中说.痉病项强背反张,有汗为柔无汗刚,生产血多过汗后,溃疮狗咬破风伤。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汗家.,就是经常出汗的病人。汗为心之液,心主血,也即汗为血之液。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暂未分类




原文

81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C85


这一条论述栀子豉汤的禁忌证。

.凡用栀子.,包括第C79条到第C85条,如果.病人旧微溏.,脾胃阳虚之人经常出现溏便,即使出现了烦热证,也不要用栀子鼓汤。这是因为中医治上者必顾下,治热者必远寒,栀子豉汤性寒,走而不守,能使脾肾阳气受损,所以不能服用。我个人的体会,实在要用栀子豉汤,要注意两点:其一,量要小;其二,援栀子干姜汤例,加入温补脾肾的药物,寒热并用。




原文

82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C86



一枚附子二两术芍苓三两生姜入

汗出不解悸眩瞤驱寒镇水用真武

这一条论述太阳病过汗伤阳而致阳虚水泛的证治,要和五苓散证联系起来体会。

.太阳病,发汗.,太阳病应该发汗,.汗出不解.,如果汗出太多,会损伤少阴肾中阳气,病必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少阴阳气亏虚,水寒之邪内盛,阳气外越,故见发热。肾为主水之脏,阳虚则主水无权,阴邪搏阳,故见心下悸,头眩。阳虚阴盛,周身经脉失于阳气的充养,故见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振振就是振摇,欲擗(倒、仆之意)地就是站立不稳。以上就是水邪泛滥周身的典型证候。

关于.心下悸.,有的注家认为是心下(胃脘)悸动,有的注家认为是心悸。根据我个人临床的观察,这两种情况都有。水邪上逆,阴来搏阳,到了胃脘就会心下悸,到心脏就会心悸。陈慎吾老大夫用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合方治疗水气凌心的心悸,效果非常好。

阳虚水泛证不但会出现头目眩晕,还会出现头疼。我看过一个司机,主症是一到晚上就头疼,有时要把脑袋往墙上撞,或者用拳头打脑袋,才能缓解,屡治不效。我开过三四个方子,也都不见效。我就跟他细谈,病究竟是怎么得的?他说自己是司机,夏天上班喝不着水,下班以后很渴,就喝凉水,喝完觉得挺舒服,可是头疼了。我再一看这个人,脸色黧黑,脉沉,是典型的水证。我就又开了真武汤,服了以后就好了。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用真武汤驱寒镇水扶阳。少阴阳气坐镇于下,镇伏下焦寒水。此方能扶少阴阳气以制水,故原名玄武汤。后来因避讳才改为真武汤。陈修园方歌说:.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在这里就不讲真武汤的组方意义了,等讲少阴病篇的时候再介绍。

真武汤证与五苓散证均为水证,应加以鉴别:前者是少阴水脏阳衰,司水无权而水邪泛滥,主症是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后者是太阳水腑气化失常而水液停蓄,主症是口渴、小便不利、心烦等。




原文

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C87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原文

84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C88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原文

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C89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



原文

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C90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原文

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C91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原文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C92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原文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C93



从第C87条到第C93条是不可发汗的示例。

太阳病的治疗是以汗法为主的。关于发汗的法则,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七条分别是.咽淋疮衄血汗寒.,重点论述虚人即使有邪气存在,也不可发汗的情况。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这一条的体例和其他六条不一样,没有描述发汗后的坏证,故可能有阙文。咽喉是人身上的要地,喉通于肺,咽通于胃。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而咽喉则是.诸阴之所集也.,足少阴之脉更是贯于喉的。因为咽喉发声音,进饮食,通呼吸,所以必须有足量的阴液来充养它。咽喉之处出现干燥,说明不是一般的阴虚问题,而是少阴之阴、太阴之津液不足。即使有伤寒表证同时存在,也.不可发汗.,因为汗.生于阴.,发汗就会伤阴助阳,出现不良后果。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是小便不利,有时小便还疼痛。病的时间比较长的人,叫做淋家。淋病一般都是膀胱有热,肾阴被伤所致。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之热要解,必然要影响所合的脏,就要伤少阴之阴。膀胱腑有热,少阴脏阴虚,因此不可发汗。强发少阴阴虚之汗就会动血,出现.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赵本作..,是指经脉拘急,角弓反张。.疮家.,指久患疮疡,长期流脓流血之人。.虽身疼痛.,有的注家认为是由于长期流脓流血损伤营卫,不能充养肢体所致,有的注家认为是由于疮家又患了伤寒,寒邪束表所致。不管是哪种情况,如果误发虚人之汗,就会发生痉病。实际上,痉既属于外感,也属于内伤杂病。即使疮家不发汗,也有出现痉证的可能。因此,要是再误发其汗,就会促使痉病的出现。《医宗金鉴》在.杂病心法要诀.中说.痉病项强背反张,有汗为柔无汗刚,生产血多过汗后,溃疮狗咬破风伤。.其中,.过汗后.就是发汗以后;.溃疮.,就是疮家。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xiàn...,也有念huànxuàn,三个音都可以。还有的版本作.直视不能瞬(shùn)...,目摇也。.不能眴.,就是眼睛转动不灵。这一条有争论,除了原文的断句外,还有这样的断句:.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解释也不同。.额上陷.,有的注家认为是额上陷脉,急紧是在边上;.脉急紧.,有的注家认为是寸关尺的脉急紧。我对这两种解释是不同意的,认可.额上陷,脉急紧..衄家.,久患鼻衄的人。鼻衄属于阳络出血,大便下血属于阴络出血。阳经有热就会出现鼻衄,出血就会伤阴耗血,反复发作就会形成阴虚内热之证。即使有伤寒表证,也不可发汗。如果强发阴虚之汗,就会伤阴助热。阴血受伤,额上的肌肉就会塌陷,头额的血脉就会急紧。诸脉皆系于目,而脉急紧,就会两目直枧,眼球转动不灵。阳盛阴虚,阴不涵阳,就会失眠。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作失字讲,不是灭亡之意。凡是反复出现失血的人,就叫亡血家。反复失血,必然血虚。即使有伤寒表证,也不可发汗。如果强发亡血家之汗,不但伤其阴血,也会伤其阳气,出现浑身冷,甚至寒战。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汗家.,就是经常出汗的病人。久汗必虚,即使有伤寒表证,也不可发汗。汗为心之液,心主血,也即汗为血之液。强发汗家之汗,心液必然受损,心虚则神虚,就不能任物,出现精神恍恍惚惚,不能自主。.恍惚.,不明之貌,就是似明非明,似暗非暗之状。心和小肠相表里,心阴虚导致小肠阴虚生热,就会出现.小便已,阴疼.。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用禹余粮丸治疗。不过,这个方子已缺。蔡正言在《甦生的镜》中补出了这个方子的组成,可供参考,就是禹余粮龙骨牡蛎铅丹茯苓、人参共研为末,粳米为丸,朱砂为衣,丸如绿豆大,每次服一二钱。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病人有寒.,就是脏腑有寒,是概括之词。.复发汗.....讲,如果还发汗,脏寒就更甚了。脏腑虚寒,胃气上逆,就会呕吐。如果肠中有蛔虫,甚至会把蛔虫吐出来。根据临床经验,吐蛔不止者预后不良。如果吐蛔而不能食者,就有胃败的危险。还有一种说法,如果吐死蛔也预后不好。

概括以上七条的内容,就是正虚者不可发汗。关于伤寒夹虚证,我们前面讲过的.尺中脉微.以及.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是从脉象说的,这七条是从证说的,要前后连接起来理解。对于这些病证,并非绝对不可发汗,张景岳有补阳发汗之法,《千金方》有滋阴发汗之法,还有补气养血发汗之法。

以上七条提示我们不能只看到邪气,忘掉了正气,必须贯彻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后汉时期的医疗条件有限,为了避免出错,就必须有一套防患于未然的方法。另外,还有人认为以上七条是麻黄汤的禁忌证。




原文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C94



这一条论述表证、里证的治法,从病位来讲,是一般性的常规,也就是常法。

这一条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很简单,.本发汗.,既然是一个表证,就应当发汗,所以加个..字。.而复下之.,反用泻下之法,.此为逆也.,是不顺于理的。..就是不顺的意思。如果先发汗,就.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本属于里证,应当泻下,如果发汗,也是不顺于理的。.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第二层意思稍微深刻一些。.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都有个..字,有先就必有后,所以这个病不是一个方面的问题,而可能是两个方面的问题。既然是有两个问题,在治疗上就要分先后。.本发汗.,本应当先发汗,发汗是不是病都好了?也不尽然,有的一汗而解,有的汗后不解。表邪要不解,可以再汗,.而反下之,此为逆也.。为什么要泻下?推测有表里证。但是,即使有表里证,表证不解的时候还得先解表,这才是常法。.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病有表证,也有里证,但是里证比表证要重一些,这时候就应当先下之,然后再治表。如果按照先解表而反汗的常法来治疗,那也是错误的。







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涨知识】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