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0 秒,为您找到 292869 个相关结果.
  • 内科

    4985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在近代百余年动荡的社会环境里,中医为保障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医疗实践又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近代中国传染病流行猖獗,中医中药治疗热病(包括喉、痧、痘、麻等)有很好的疗效。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仲景的伤寒学说和清代的温病学说。而且近代医家趋于从临证实际出发,吸收经方、时方之长,融合伤寒温病学说;此外,临证各科之间相互渗透明显,如在外伤...
  • 内科

    742 0001-01-01 《绛囊撮要》
      牛胆星丸   治一切厥逆。猝不省事。口流涎沫。手足拳挛诸症。   陈极牛胆星(一两五钱) 天竺黄(一两) 白芥子(五钱) 香犀角尖(一两) 羚羊角尖(一两)   共为细末。用陈米饮汤为丸。如椒目大。每服二十一粒。老弱减去十粒。用开水送。      牛黄清心丸   专治痰厥。昏晕不醒。口噤痰喘。及小儿惊风发搐。五痫等症。   陈胆星(一两姜汁...
  • 二、内科

    4396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一) 肝胆病 病毒性肝炎 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医中药对乙肝的治疗取得了突出成就。首先表现在对本病病机的认识,有许多学者提出湿困、阴虚矛盾论、痰瘀互阻论、阳气主导论等新概念。对其辨证治疗,则认为气滞血瘀和肝肾阴虚两证多见。治疗其较难解决的病机是湿困与阴虚的矛盾。 对治疗乙型肝炎的单方单药的研究,目前较为深入的有五味子、山豆根、大黄、丹参、三七等。在...
  • 一、内科

    2270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一)伤寒学说的研究进展 伤寒学说的研究在这一时期主要有两方面发展。其一是《伤寒论》的整理和研究,王叔和在这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第四节阐述。其二在总结继承前人临床经验的同时,积极进行新的探索和改革。尤其是对一些传染病的认识有了新的发现,对后世温病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在这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 伤寒的概...
  • 二、内科

    4650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秦汉时期为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汉淳于意对内科杂病的认识与诊疗水平较之前代都有显著提高,尤其辨证论治思想的确立与运用,使内科杂病的学术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在具体病证的认识上,对虚劳、肺痈、痰饮等辨证论治均有了比较系统阐述的病例。淳于意“诊籍”、《治百病方》、张仲景《金匮要略》等是这一时期与内科杂病有关的重要医学文献,尤其后者对内科杂病的理论认识与诊治技术...
  • 一、内科

    1439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一)杂病 两宋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高度发展的时期,尤其医学理论研究的深化是此期医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也相应地反映在此期内科杂病学术的发展中。 病因病机的理论发挥 南宋医家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著名的“三因论”还注意到致病因素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并以之论证杂病的发病原因。如咳嗽,“要之内因七情,外合六淫、饮食、起居、房劳、叫呼、皆能单...
  • 八、内科

    八、内科 八、内科
  • 一、内科

    2803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中医、西医是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其历史发展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形成了两个不同理论体系各自进行发展。 第一阶段(1949至六十年代中期):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形成和逐渐发展阶段。发展和组织队伍,逐渐开展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诊治内科疾病,是这个时期的基本特点。1949年以前,中医饱经风霜,倍受压抑,几乎濒于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