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9 秒,为您找到 272222 个相关结果.
  • 34.温病兼喘胀

    邑中王××之女,年十五岁,于仲春得温病久不愈。 病因 仲春上旬,感受风温,医者延医失宜,迁延旬余,病益增剧,医者诿为不治,始延愚为诊视。 证候 心下胀满甚剧,喘不能卧,自言心中干甚,似难支持。其舌苔白而微黄。小便赤少,大便从前滑泻,此时虽不滑泻,然仍每日下行。脉搏一息五至强,左部弦而有力,右部似大而有力,然皆不任重按。 诊断 此其温病之热,本不甚剧。因...
  • 32.温病兼喉疼

    天津胡××,年五十四岁,于仲秋感受温病兼喉疼证。 病因 劳心过度,暗生内热。且日饮牛乳两次作点心,亦能助热,内热上潮,遂觉咽喉不利,至仲秋感受风温,陡觉咽喉作疼。 证候 表里俱觉发热,咽喉疼痛,妨碍饮食。心中之热时觉上冲,则咽喉之疼即因之益甚。 周身酸懒无力,大便干燥,脉象浮滑而长,右关尤重按有力,舌上白苔满布。 诊断 此证脉象犹浮,舌苔犹白,盖得病甫...
  • 10.温病兼痧疹

    天津舒××,年四十五岁,于仲夏得温病兼痧疹。 病因 舒××原精医术,当温疹流行之时,屡次出门为人诊病,受其传染因得斯病。 证候 其前数日皆系自治,屡次服表疹清热之药,疹已遍身出齐而热仍不退,因求愚为延医。其表里俱觉发热,且又烦躁异常,无片时宁静,而其脉则微弱不起,舌苔薄而微黄,大便日行一次不干不溏,小便赤涩短少。 诊断 此证当先有伏气化热,因受外感之传...
  • 1.温病兼大气下陷

    天津康××幼女,年九岁,于孟秋得温病兼大气下陷。 病因 因得罪其母惧谴谪,藏楼下屋中,屋窗四敞,卧床上睡着,被风吹袭遂成温病。 证候 初得病时服药失宜,热邪内陷,神昏不语,后经中西医多位延医二十余日,病益加剧,医者见病危已至极点,皆辞不治。继延愚为诊视,其两目上窜,几不见黑睛,精神昏愦,毫无知觉,身体颤动不安,时作嗳声,其肌肤甚热,启其齿见其舌缩而干,苔...
  • 四十一、温病鼻衄候

    610 0001-01-01 《诸病源候论》
    温病者,是冬时严寒,人有触冒之,寒气入肌肉,当时不即发,至春得暖气而发,则头痛壮热,谓之温病。又冬时应寒而反温,其气伤人,即发成病,谓之冬温病,并皆头痛壮热。其鼻衄者,热乘于气,而入血也。肺候身之皮毛,主于气,开窍于鼻。温病则邪先客皮肤,而搏于气,结聚成热,热乘于血,血得热则流散,发从鼻出者,为衄也。 凡候热病鼻欲衄,其数发汗,汗不出,或初染病已来都不汗,...
  • 二十四、妊娠温病候

    616 0001-01-01 《诸病源候论》
    冬时严寒,人有触冒之,寒气伏藏肌骨,未即病,至春而发,谓之温也。亦壮热,大体与伤寒相似。又,冬时应寒而反温,温气伤人即病,亦令壮热,谓之温病。妊娠遇此病,热搏于胎,皆损胎也。
  • 三、温病二日候

    601 0001-01-01 《诸病源候论》
    温病二日,阳明受病。病在于肌肉,故肉热鼻干,不得眠,故可摩膏火炙,发汗而愈。
  • 增液汤 《温病条辩》

    1130 0001-01-01 《名方广用》
    【组成】 元参50g 麦冬30g 细生地30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1.阳明温病,津液不足。症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稍数或沉而无力。 【方义体会】 原方所治,热结阳明,阴亏液耗,所谓“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实属热病耗损津液所致。故以滋养阴液为主。方以元参养阴生津,麦冬养阴润燥,生地养阴清热.三药均属质润之品,合用具有滋养阴液,清热润燥的作用.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