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119 秒,为您找到 273097 个相关结果.
  • 卷第四

    973 0001-01-01 《伤寒论语译》
    汉 张仲景述 晋 王叔和撰次 宋 林 亿校正 明 赵开美校刻 沈 琳同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合三十九法。方三十首。并见太阳少阳合病法。 【提要】  本篇条文计五十一条,论述的主要内容可分四个部分: 一、 热实结胸证治。包括热与水结的大陷胸汤(丸)证治、热与痰结的小陷胸汤证治。 二、 阴寒之邪与脏气相结的脏结证、太少并病的柴胡桂枝汤证和...
  • 浓朴

    625 0001-01-01 《本草经解》
    气温.味苦.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血痹死肌.去三虫.(姜汁炒) 浓朴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难经云.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是也.中风伤寒者.中风症也.风气通肝.肝脉与督脉会于巅.风为阳邪而伤上.所以头痛.其主之者.浓朴入肝温散也.寒热惊悸者.病寒热而惊悸也.心虚则悸....
  • 卷之四

    622 0001-01-01 《伤寒论条辨》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四 凡七十七条方十 阳明者。胃经也。其法不以经病为例。而例以胃家实为正。不以经病为例者。阳明路接太阳。 经病。由传从太阳过而后受。多则太阳未除。故须仍从太阳例。如几几合病之类是也。过此再入阳明。胃实当之。病一入胃。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而吉凶生死几焉。不复有经可言矣。故经无例可出。而凡胃实者不得不出例。此阳明所以与余经不同也。彼以一经再经...
  • 内经类证

    内经类证 内经类证 秦伯未编著,余瀛鳌重订。刊于1929年,重订于1961年。 本书系将《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中有关叙述病症的记载摘录出来,进行分类编纂,共得四十四种病类(如中风、伤寒、温热、暑、湿、霍乱等)和三百一十一种病候。每一病类,分为概论和各症。条文的次序一般是按因、症、脉、治排列,附上篇名,并将生僻病名的音义加以简释,提纲挈领...
  • 杂将护法

    万全论田妇护儿,绝无他疾,譬之草木生于深山大泽,容易合抱,至于异果奇材,纵加培养,间有不秀实者,岂贵贱异哉!儿数见风日,即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以田舍儿较之相似。田氏曰∶大凡小儿过暖生热,热极生风,提抱生痈,喂饲生癖,最宜慎之。张涣曰∶乳母须每日三时摸儿项后风池,若壮热者,即须熨之,使微汗即愈。谚云∶戒养小儿,谨护风池。风池在颈项筋两辕之边,有病乃治...
  • 卷第一 大方脉杂医科

    705 0001-01-01 《世医得效方》
    集脉说 人之有生,血气顺则周流一身,脉息和而诸疾不作,气血逆则运动滞涩,脉息乱而百病生。然脉之精微,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故西晋王叔和犹为切虑。凡诊之际,须澄神静虑,以呼吸息数,定病患之脉候。两手各三部,分为寸、关、尺。左三部正脏心、肝、肾,小肠、胆与膀胱为腑;右三部正脏肺、脾、命,大肠、胃与三焦为腑。每部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又沉按消息之。浮以诊其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