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140 秒,为您找到 130 个相关结果.
  • 熟地

    …于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引起的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证。熟地黄炭以补血止血为主,用于崩漏或虚损性出血。 2、山药与熟地黄:两药均味甘,具有滋肾阴的功效,用于肾虚遗精。然山药滋肾涩精,平补阴阳,用治肾虚不固,遗精滑精。熟地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用治肝肾阴虚,遗精盗汗。山药甘平,既补脾气,又补胃阴,兼能收涩止泻,无论脾气虚弱,脾(胃)阴不足,均可用之。故善治脾虚食少,倦怠乏力,脾虚泄泻,苔…
  • 人参

    …,消食开胃。" ⑤《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⑥《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⑦《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 ⑧《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 ⑨《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
  • 灵芝

    …经》云:皆以五色生于五岳。诸方所献,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且芝多黄白,稀有黑青者。然紫芝最多,非五芝类。但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3.《纲目》:“《神农经》云:山川云雨、四时五行、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为圣王休祥。《瑞应图》云:芝草常以六月生,春青夏紫,秋白冬黑。葛洪《孢朴子》云:芝有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凡数百种也。石芝石象,生于海隅石山岛屿之涯。肉芝状如肉。附于…
  • 淫羊藿

    …服液、前列舒乐颗粒、骨松宝颗粒。相关方剂 桂仙汤(《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仙灵脾散(《圣惠方》)、仙灵脾煎(《圣惠方》)。药膳食疗 二金淫羊藿酒: 1、功效:益肾壮阳、祛风除湿。用于阴阳两损、命门火衰而引起的遗精、阳痿不举、小便淋漓、女子不孕、四肢麻木不仁、筋骨痿软。 2、原材料:淫羊藿60g,金樱子、金毛狗脊各30g,白酒50ml。 3、做法:将淫羊藿、金樱子、金毛狗脊洗净、沥干…
  • 桑寄生

    …于松上翅方家亦有用杨上、枫上者,则各随其树名之,形类犹是-般但根津所因处为异。 3.《唐本草》:桑上寄生,寄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黄、大如小枣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厚肌。茎粗短。 4.《蜀本草》: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叶如桶而厚,软茎如槐而肥脆。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四川寄生、红花寄生、毛叶钝果寄生的枝叶。 拉丁植物动…
  • 槟榔

    …,涩,无毒。" 注意 气虚下陷慎服。 ①《食疗本草》:"多食发热。" ②《本草经疏》:"病属气虚者忌之。脾胃虚,虽有积滞者不宜用;心腹痛无留结及非虫攻咬者不宜用;症非山岚瘴气者不宜用。凡病属阴阳两虚、中气不足,而非肠胃壅滞、宿食胀满者,悉在所忌。" ③《本经逢原》:"凡泻后、疟后虚痢,切不可用也。" 功能主治 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
  • 杜仲

    …明显强于生杜仲。 2、菟丝子与杜仲:两者均味甘性温归肝肾经,皆具补肝肾、安胎之功,同治肾虚腰痛或软弱无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肝肾不足之胎动不安、妊娠下血。然菟丝子质润平和而兼固涩,又入脾经,为平补阴阳之品,既固精缩尿,补脾止泻,又能养肝明目,善治肝肾亏虚之目暗不明、视力减退,脾肾两虚之便溏或泄泻。杜仲性偏温燥,补益力更强,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兼暖下元,还能降血压,善治肝肾亏虚之腰膝酸痛、筋骨软弱…
  • 黄连

    …,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主辅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⑿《本草经疏》:"黄连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六经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日、大惊、益胆者,凉心清肝胆也。肠澼腹痛下痢,《别录》…
  • 五味子

    …谓其滋肺以除热,补肾以暖水,而联属心肾;凡嗽在黄昏,是虚火浮入肺中,忌用寒凉,止宜重用五味以敛降,此则不合干姜,而合炒麦冬者也。总之,肺气随阴以下降,则气化精而精盈,肾水从阳以上布,则精化气而气盛,阴阳二气,实一气之变动,以肝为关捩子,五味专精于肝,而交合肺肾,故其效如此,有不同于他味之酸敛者。肺气阳中有阴,故能降,治肺气以阴降为主。然元气之降,先本于升,五味升降咸备,所以阳邪伤阴,固宜清阳,以之…
  • 甘草

    …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 3.《本草衍义补遗》:甘草味甘,大缓诸火。下焦药少用,恐大缓不能直达。 4.《本草汇言》: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劳损内伤,脾气虚弱,元阳不足,肺气衰虚,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又如咽喉肿痛,佐枳实、鼠粘,可以清肺开咽;痰涎咳嗽,共苏子、二陈,可以消痰顺气。佐黄芪、防风,能运毒走表,为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