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2 秒,为您找到 75585 个相关结果.
  • 形成时期

    4763 2023-11-28 《中医眼科学》
    形成时期 形成时期 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文化技术与国外的频繁交流,也带来了医学的迅速发展。中医眼科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都得到很大的进步。唐代继隋设立太医署,从事医疗保健和医学教育,分科较细。五官病至此时正式从内、外科范围内划分出来,自成一科,名为耳目口齿科。 隋唐时期,不但出现了甘濬之的《甘氏疗耳眼方》,而且有...
  • 耳鼻咽喉科学

    4762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一、近代耳鼻咽喉科的建立 1906年,北京协和医学堂〔协和医学院的前身)附属医院内没有五官科,全院80张病床中,五官科病床仅4张,且无专职的住院医师。1916年协和医学院设眼耳鼻喉科,耳鼻咽喉科业务由美籍医师邓乐普(DunlapAM.)主持。1918年眼科与耳鼻喉科各自独立。同年高施恩入协和医学院任耳鼻咽喉科医师,高施恩成为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名中国籍耳鼻...
  • (拼音Y)第十八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5810 0001-01-01 《中医词典x~y》
    眼棱 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见《原机启微》。也即眼弦。详见该条。 眼眶骨痛 病证名。见《秘传证治要诀》卷五。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肝阳上亢,其特点是酸痛,宜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二是肝阴虚,其特点是见光眶骨痛甚,宜用地黄丸等滋养肝阴。三是由痰饮引起,其特点是眉棱骨痛,宜用二陈汤燥湿祛痰。 眼眶骨 人体解剖名称。见《秘传证治要诀...
  • 《中医眼科备读》勘误表

    3073 0001-01-01 《中医眼科备读》
    2005-06-17 .06:57:41 页 行 误 正 目录2 8 (附散热清毒饮子) (附散热消毒饮子) 36 倒3 [2]聚星之障:病症名, [2]聚星之障:聚星障 70 7 睫状体充血减轻, 睫状充血减轻, 72 倒1 《眼科临床录》 《眼科临证录》 78 2、3 滑石(包)90g, 滑石90g(包衣用), 88 10 化),于……服...
  • 高健生教授发表文章推荐《中医眼科备读》

    3478 0001-01-01 《中医眼科备读》
    http://www.rich8.com/8/shop/gsxxnr.php?wdid=020918&id=251 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院长高健生教授在《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3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推荐《中医眼科备读》》,全文如下: 《中医眼科备读》是聂天祥医师所著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用性强和具有临床指导意...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8585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内科 在近代百余年动荡的社会环境里,中医为保障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医疗实践又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近代中国传染病流行猖獗,中医中药治疗热病(包括喉、痧、痘、麻等)有很好的疗效。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仲景的伤寒学说和清代的温病学说。而且近代医家趋于从临证实际出发,吸收经方、时方之长,融合伤寒温病学说;此外,临证各科之间相互渗透明显...
  • (拼音B)第四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5199 0001-01-01 《中医词典a~b》
    胞络 ①脉学名词。分布于胞宫上的络脉。《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 ②胞,同包。指心包络。《素问·痿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医门棒喝二集》卷一:“胞络居于膻中,……盖心脏如人,包络如人穿之衣,膻中如人居之屋,三焦经脉分布屋中而散络于衣上也。” ③推拿部位名。出《幼科推拿秘书》。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 胞脉 ...
  • 七、眼科

    3504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清代前中期中医眼科出现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金针拨障术的发展趋于高峰。二是对前代眼科病证论述的修正补充。三是将眼科理论和内科理论相结合,从整体范围来认识眼科。 (一)金针拨障术的总结提高 清初医家张璐所撰《张氏医通·七窍门》上,列有“金针开内障”专节。详细讨论圆翳内障(白内障)的成因、症状、针拨内障的适应症与具体操作方法。对病人瞳孔在不同光线下的反应,翳的...
  • 六、五官科

    2602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隋唐时期,太医署设耳目口齿科,标志五官科已从内外科分化出来,正式独立存在,对五官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把眼耳鼻咽喉口齿疾病总称为“七窍病”,使五官科病症有了更为紧密的归类形式。眼科史上早期重要专著《龙树眼论》的问世和装配义眼等,更反映了唐代多方面的眼科成就。 (一)五官科病症的早期总结 隋唐时,《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
  • 三、医学教育

    4590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宋代医学教育虽不如唐代稳定,却有所改革和发展,医政与医学分立,太医局成为国家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地方也设有“医学”专门培养医药人才。 (一)国家医学教育机构 太医局 医学教育设立机构,始自仁宗庆历四年(1044),太常寺置太医同,于翰林院选拔医官讲授医经。王安石变法后,推行三舍升试法,改革医学教育。熙宁九年(1076)太医局不再隶于太常寺,成为医学教育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