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30 秒,为您找到 273097 个相关结果.
  • 伤寒

    650 0001-01-01 《古今医鉴》
    脉 伤寒以浮、大、动、数、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其弦、紧,浮、滑、沉、涩六者,为残贼脉,能为诸经作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土缓,为四季之正脉;浮、沉、迟数为客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呼出心、肺为阳,吸入肝,肾为阴。一呼一吸为一息。寸口为阳,尺泽为阴,中为关界。阳主气,阴主血。血为荣,气为卫。寒伤荣,风伤卫。所谓伤寒之病,从浅入深,先以皮肤肌肉...
  • 伤寒

    616 0001-01-01 《傅青主男科》
    凡伤寒初起,鼻塞目痛,项强头痛,切其脉必浮紧,方用 桂枝、干葛、陈皮、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一剂即愈。
  • 伤寒

    723 0001-01-01 《普济方·针灸》
    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身清。清则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颠颠然先取涌泉及太阳井荥。热中少气厥寒。灸之热也。灸涌泉三壮。烦心不嗜食。灸涌泉热去。四逆喘气。偏风身汗出而清。皆取侠溪。 治温病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 刺大泉留针一时取针。若未满五日者。禁针。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即取公孙井俞。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
  • 伤寒

    592 0001-01-01 《辨症玉函》
    伤寒有真假也阳症假作阴症阴症假作阳症辨之不清下喉即死可不慎欤夫纯阴之症自然易明纯阳之症自然可识惟是真见假而假见真人患此病已在半死半生之际天道以观人心之善不善也有一念之善危变为安无一念之悛生且入死无奈世人不知犹怪生病之拙可叹也虽然病之成于似阳似阴者天道之奇而必辨其似阴似阳者医道之法岂可以天心之警戒为医者免谤之资乎宁知真假叹病之难医不可昧于假真听病之莫救也吾故谈...
  • 伤寒

    732 0001-01-01 《中医名词词典》
    病名或症候名。广义的伤寒是外感发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属于太阳表证的一个证型,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脉浮紧等。与现代医学所称的“伤寒”不同。病因。指伤于寒邪。
  • 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感染。 伤寒杆菌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和尿液中,排便和排尿后未注意洗手可以散播伤寒沙门菌到食物或饮水中,苍蝇亦可直接从粪便散播细菌到食物。罕见的情况为医院工作人员缺乏适当的注意由操作感染患者粪尿污染的床单而传染伤寒。 细菌侵入肠道并进一步进入血流,继而大小肠发生炎症。严重病例能威胁患者生命,受累的组织发生出血性溃疡并可发生穿孔。 ...
  • 伤寒

    倪仲贤曰∶伤寒病愈后,或有目复大病者,以其清阳之气不升,而余邪上走空窍也。其病隐涩赤胀,生翳羞明,头脑骨痛,宜作群队升发之剂,饵之数服斯愈。伤寒论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其伤于四时之气者,皆能为病。又生气通天论曰∶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五脏六腑一病,则浊阴之气不得下,清阳之气不得上,今伤寒时病虽愈,浊阴清阳之气犹未来复,浊...
  • 伤寒

    669 0001-01-01 《仁术便览》
    (附伤风) 脉浮而阴弱,谓之伤风。脉浮紧而无汗,谓之伤寒。脉浮头项疼,腰脊强,病在太阳。 脉长身热,目痛鼻干,病在阳明。脉弦,胸胁痛而耳聋,病在少阳。脉俱细,嗌干腹满,邪在太阴。脉俱沉,口燥舌干而渴,邪在少阴。脉俱微缓,烦满囊缩,邪在厥阴。 麻黄汤 治伤寒,太阳脉浮,头痛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而喘。冬时得病宜服,春分后 麻黄(去节,一两半) 桂枝(一两) 甘草...
  • 伤寒

    633 0001-01-01 《医学正传》
    论 《内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者,则不免于死矣。盖伤寒之证,非若杂病之易知也。惟汉张仲景深达是理,而为立法之祖,着《伤寒论》一书,载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有三方,以为后学之矜式。 惜乎其书一变于王叔和之撰次,再变于成无己之诠注,传之愈久而愈失其真也。考其法与方也,何尝合其数焉。且三阴寒证之用热药者十居七八,其《内经》所谓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