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6 秒,为您找到 272222 个相关结果.
  • 温病派

    773 0001-01-01 《中医名词词典》
    明清以来,在古代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温热病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温热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原则方面,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温病学说的形成,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倡和赞同这一学说的医家,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温病派。
  • 《温病浅说》

    1135 0001-01-01 《中医词典t~w》
    温病著作。不分卷。汪·温载之撰。刊于1886年。作者认为在较有影响的温病专着中,《温病条辨》头绪纷繁;《温热经纬》辞义深奥,不易为读者所掌握。遂参阅诸家学说,结合个人经验编撰而成此书。书中阐述温病证治大抵不外叶氏之法与《温病条辨》之方。介绍温病的五忌、五宜,末附温症各方。全书内容简要,文字浅近。现存初刊本等。
  • 《温病明理》

    温病著作。四卷。恽铁憔撰。刊于1928年。本书综合前贤高论,辨析温病、伤寒之异,讨论温病概念,温病所述三焦辨证等有关专题,并对一些主要的温病学派及温病治法等予以评述,反映了作者在温病领域中西汇通的观点。现有初刊本等。
  • 温病岐视

    1986年春,余于某医院遇一中年女病人,因高热不退住院,经西医对症处理,高热下降而低热不清;每日午后渐见寒热一、二分;至日晡时升至三、四分;黄昏则五、六分;至人定为七、八分而止。子夜后热渐退,黎明至午前体温正常。每日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两目自发热后即成视觉障碍,仅可见微光,若视物或人,则仅见两团白影,不能辨为何物,更不能见其细部。邀中医会诊,服药一月余,病...
  • 温病岐视

    1986年春,余于某医院遇一中年女病人,因高热不退住院,经西医对症处理,高热下降而低热不清;每日午后渐见寒热一、二分;至日晡时升至三、四分;黄昏则五、六分;至人定为七、八分而止。子夜后热渐退,黎明至午前体温正常。每日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两目自发热后即成视觉障碍,仅可见微光,若视物或人,则仅见两团白影,不能辨为何物,更不能见其细部。邀中医会诊,服药一月余,病...
  • 《温病浅说》

    温病著作。不分卷。汪·温载之撰。刊于1886年。作者认为在较有影响的温病专着中,《温病条辨》头绪纷繁;《温热经纬》辞义深奥,不易为读者所掌握。遂参阅诸家学说,结合个人经验编撰而成此书。书中阐述温病证治大抵不外叶氏之法与《温病条辨》之方。介绍温病的五忌、五宜,末附温症各方。全书内容简要,文字浅近。现存初刊本等。
  • 温病论衡

    温病论衡 温病论衡 谢诵穆(字仲墨)撰,刊于1936年。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温病学说思想之变迁”,叙述了从《内经》《难经》到戴北山、陆九芝为止的二十八家温病学说之本义,然后在结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章“温病病名名实之歧异。”讨论了湿温、风温、温毒、温疟、冬温五个古今名实淆乱的温病。第三章“伏气与外感”,为研究温病病因之专篇,其中对伏气学说提出了...
  • 外感温病

    635 0001-01-01 《中医词典t~w》
    指感邪即发的温病。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王士雄注。与伏气温病相对而言。详见温病有关条。
  • 温病风温痉湿

    535 0001-01-01 《伤寒溯源集》
    温病风温湿诸证。邪气皆由营卫而入。故仲景皆称太阳病。所以附于太阳之末。
  • 温病的坏病

    病在荣卫,舌无苔,脉洪虚,乌梅白糖汤,归回相火,补益风木,恢复津液,疏泄滞气,补益中气,病即自愈,不坏也。病在荣卫,舌无苔,脉虚小,三豆饮补益木气,养中息风,病即自愈,不坏也。兼感寒者,加薄荷,以开卫闭,不坏也。病在气分,舌苔如粉,咳嗽作渴,枳银花散,清热去滞,降肺调中,病即自愈,不坏也。病在血分,舌绛脉弦,身热不退,夜不能寐,加减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养血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