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8 秒,为您找到 106457 个相关结果.
  • 卷之二 脉法部 脉诊总论

    627 0001-01-01 《内经博议》
    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今察脉之精。莫过内经。内经于诊法甚详。于脉法甚约。自叔和脉经兴。而脉象繁为二十四。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以为诊脉之法。莫尽于此。不知名象愈繁。诊道愈莫准。将求精而愈失之也。夫脉为胃气之本源。其阴阳精要。即相为对待。相去悬绝之间。而有甚精之察。固不必多名象以求之也。且诊脉求病。求其为病之表里虚实寒热顺逆而已。故内经设脉。止于浮沉缓急大...
  • 大小肠脉诊部位辨

    脉诊五脏六腑皆有定位:左寸心;左关肝胆;左尺肾与膀胱;右寸肺;右关脾胃;右尺肾与命门,自叔和倡导以还,历代医家成宗之从之,已成千古定论。虽偶有一二异议,终不能易电。惟大肠与小肠两腑,在寸在尺,诸说不一,而见仁见智,各有至理焉。 陆定圃《冷庐医活》曰:“大肠脉候左寸,小肠脉候右寸,此《脉诀》之言也。自滑伯仁候大小肠于两尺,李士材称为千古只眼,后人遂皆信之。”...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虚实脉诊

    651 0001-01-01 《黄帝内经太素》
    编者按:自篇首至“则实可活。此其候也”,见《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自“黄帝问岐伯曰:愿闻虚实之要”至“入虚者,左手闭也”,见《素问?刺志论篇第五十三》。自“黄帝问曰:何谓虚实”至末,见《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人之所病,五实具有者,不泄当死;所病五虚具有者,不下食当死...
  • 大小肠脉诊部位辩

    脉诊五脏六腑皆有定位:左寸心;左关肝胆;左尺肾与膀胱;右寸肺;右关脾胃;右尺肾与命门,自叔和倡导以还,历代医家成宗之从之,已成千古定论。虽偶有一二异议,终不能易电。惟大肠与小肠两腑,在寸在尺,诸说不一,而见仁见智,各有至理焉。 陆定圃《冷庐医活》曰:“大肠脉候左寸,小肠脉候右寸,此《脉诀》之言也。自滑伯仁候大小肠于两尺,李士材称为千古只眼,后人遂皆信之。”...
  • 一、诊断的守则和方法

    2143 2023-11-28 《黄帝内经讲解》
    一、诊断的守则和方法 (一)诊法纲要 (二)四诊合参 (三)揆度四时 一、诊断的守则和方法 (一)诊法纲要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1);审清浊而知部分(2);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3);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4);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5)。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诊...
  •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686 0001-01-01 《中医诊断学》
    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1。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疾病的性质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