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07 秒,为您找到 626 个相关结果.
  • 马宝

    …g灌胃给药5日,有抑制小鼠自发活动作用和协同戊巴比妥钠的作用马宝混悬液3g/kg灌胃给药5日,能对抗电刺激和士的宁所致的小鼠惊厥,降低惊厥率。马宝混悬液0.84g/kg湘胃给药,对兔耳缘静脉注射伤寒、副伤寒二联菌苗所致的发热有较好的退热作用。2、祛痰作用:马宝混悬液3g/kg灌胃给药5日,有祛痰用。相关论述 1、《纲目》:治惊痫、毒疮。2、《饮片新参》:清肝脑,化热痰,治痉痈,止吐衄。3、《…
  • 猪胆

    …《别录》:"疗伤寒热渴。" ②《本草拾遗》:"主小儿头疮,取胆汁敷之。" ③《本草图经》:"主骨热劳极,伤寒及渴疾,小儿五疳,杀虫。" ④《纲目》:"通小便,敷恶疮,杀疳匿,治日赤、目翳,明日,清心脏,凉肝脾。" ⑤《随息居饮食谱》:"补胆,清热,治热痢,通热秘。治厥颠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取汁冲服1~2钱;或入丸,散。外用:涂敷、点眼或灌肠。 复方 ①治伤寒五、六日,斑出…
  • 黄连

    …的抑菌作用;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绿色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对肺炎杆菌、百日咳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结核杆菌等亦有效;对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则作用较差,对宋内氏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则几无作用。由于实验方法之不同,各家报告有些差异。对痢疾杆菌,以舒氏痢疾杆菌的敏感度较高,其次弗氏、宋内氏最差。其作用等于或优于磺胺而弱于链霉素及氯霉素。黄连粗提取…
  • 黄栀子

    …胡破热滞瘀血腹痛。”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可与淡豆豉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治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配黄芩、黄连、黄柏等,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2、治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常配茵陈、大黄等,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或配黄柏,如栀子柏皮汤(《金匿要略》)。 3、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如八正散(《…
  • 羖羊角

    …f值与羚羊角的纸层析结果类似,山羊角的灰分为1.0577%,检出钙、硅等12种元素。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绵羊角水煎液6g/kg灌胃,对伤寒、副伤寒甲混合菌苗致热的家兔,有显著解热作用,醇提取液2g/kg静脉注射,对静脉注射过期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混合菌苗致热的家兔也有解热作用,其效力较羚羊角稍差。绵羊角酶水解液对三联菌苗致热家兔有与羚羊角相似的解热作用,但不如安乃近显著。2、镇静和抗惊…
  • 金线草根

    …n B2-3’-O-gallate)[1]. 药理作用 短毛金线草(Antenoron neofiliforme)的根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性味 苦;辛;性微寒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散瘀止痛;清热解毒。主咳嗽咯血;吐血;崩漏;月经不调;痛经;脘腹疼…
  • 马钱子粉

    …痪,痈疽疮毒,咽喉肿痛。用法用量 0.3~0.6g,入丸散用。禁忌 孕妇禁用;不宜多服久服及生用;运动员慎用;有毒成分能经皮肤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敷。相关论述 1、《纲目》:“治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2、《中药志》:“散血热,消肿毒。治痈疽,恶疮。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喉痹作痛:番木鳖,青木香、山豆根等分。为末吹。(《医方摘要》)2、…
  • 天胡荽

    …、明镜草、盘上芫茜、落地金钱、过路蜈蚣草、花边灯盏、地星宿、伤寒草 味辛、微苦 凉 味辛、微苦,性凉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p>1、湿热黄疸、痢疾、淋症:天胡荽有清热利湿,退黄功用。</p> <p>2、痈肿疮毒,带状疱疹,咽喉肿痛:天胡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p> <p>天胡荽,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天胡荽HydrocotylesibthorpridesLam.和破铜钱Hydrocotyl…
  • 白苏叶

    …,食积,吐泻,冷痢。 ①《别录》:"主调中,去臭气。" ②《本草拾遗》:"捣敷虫咬。" ③《日华子本草》:"调气,润心肺,长肌肤,益颜色,消宿食,止上气咳嗽,去狐臭,敷蛇咬。" ④《滇南本草》:"治伤寒发热、无汗、头疼,一切风寒痰涌而结,霍乱转筋,咳嗽吐痰,小儿风症。定痛,止喘。" ⑤《生草药性备要》:"下气,除风湿。" ⑥《福建民间草药》:"消冷气,止冷痢,祛风解热,驱虫解毒。" 用法用量…
  • 桔梗

    …:"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注意 阴虚久嗽、气逆及咳血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白及、龙眼、龙胆。" ②《药对》:"忌猪肉。得牡蛎、远志疗恚怒;得消石、石膏疗伤寒。" ③朱震亨:"下虚及怒气上升者不宜。" ④《本经逢原》:"阴虚久嗽不宜用,以其通阳泄气也。" 功能主治 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