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6
秒,为您找到
326963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粳米(《名医别录》)
873
0001-01-01
《中医饮食营养学》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 【异名】大米、粳米。 【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胃经。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 【应用】 1.婴儿吐奶(脾胃虚弱):粳米炒焦,水煎服汁。(《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2.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淡竹沥一合(约20ml),粳米一合(约20g),炒黄,以水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匀顿服之。(...
酒(《名医别录》)
872
0001-01-01
《中医饮食营养学》
【基原】为米、麦、高粱等和曲酿成的一种饮料。 【性味归经】甘、苦、辛,温。入心、肝、肺、胃经。 【功效】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 【应用】 1.烧酒温饮。(《本草纲目》) 2.寒湿泄泻,小便清者:头烧酒饮之。 【使用注意】 阴虚、失血及湿热甚者忌饮。孕妇不宜饮过量酒。 【现代研究】 酒含有乙醇,此外有高级醇类、脂肪酸类、酯类、醛类及葡萄糖、...
扁豆(《名医别录》)
884
0001-01-01
《中医饮食营养学》
【基原】为豆科植物豆角的嫩荚壳及种子。 【异名】娥眉豆、茶豆。 【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胃经。 【功效】健脾和中,化湿。 【应用】 1.脾胃虚弱,饮食不进而呕吐泄泻:白扁豆750g(姜汁浸、去皮微炒),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山药各1000g,莲子肉(去皮)、桔梗(炒)、薏苡仁、砂仁各500g,上为细末,每服6g,枣汤调下。小儿按岁数加减服。(...
粟米(《名医别录》)
870
0001-01-01
《中医饮食营养学》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粟的种仁。 【异名】小米。 【性味归经】甘、咸,凉。入脾、胃、肾经。 【功效】健脾和胃。 【应用】 1.脾胃虚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粟米半升,捣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腹和汁吞下。(《食医心镜》) 2.胃热消渴:粟米煮饭。(《食医心镜》) 【使用注意】 粟米不宜与杏仁同食,食则令人呕吐腹泻。 【 现代研究...
《续名医类案》
1078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医案著作。三十六卷(原六十卷)。清·魏之秀编。成书于1770年。本书为续补明代江瓘《名医类案》而作。魏氏在《名医类案》的基础上补辑清初以前历代名医治案,其中包括大量的当代各家医案。书分345门,包括传染病、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病类。全书分类清楚,选案广泛,尤以急性传染病治案可见为多。明末清初传染病流行较甚。而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从本书可以分析出...
龟肉(《名医别录》)
872
0001-01-01
《中医饮食营养学》
【基原】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肉。 【异名】金龟、元绪。 【性味归经】咸、甘,平。入肝、肾经。 【功效】滋阴,补血,补肾,健骨,降火,止泻。 【应用】 1.虚劳失血咯血,咳嗽寒热:乌龟,煮取肉,和葱、椒、酱、油煮食。(《便民食疗》) 2.痢疾便血:乌龟肉,以沙糖水拌,椒和,炙煮食之,多度。(《普济方》) 3.热气湿痹,腹内急热:龟肉同五味煮食之,微泄...
鹿肉(《名医别录》)
879
0001-01-01
《中医饮食营养学》
【基原】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肉。 【性味归经】甘,温。 【功效】补五脏,调血脉,壮阳,下乳汁。 【应用】 1.产后无乳:鹿肉125g,洗切,用水三碗煮,入五味,任意食之。(《寿亲养老新书》) 2.鹿肉、胡桃肉适量,加盐调味,煮汤食用。(《寿亲养老新书》) 3.气血亏虚:鹿肉90g,黄芪30g,大枣30g,共煮食用。(《寿亲养老新书》) 【使用...
甘蔗(《名医别录》)
864
0001-01-01
《中医饮食营养学》
【基原】为禾科植物甘蔗的茎杆。 【异名】薯蔗、干蔗、竿蔗、糖梗。 【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下气润燥,和胃降逆。 【应用】 1.虚热咳嗽、口干涕唾:甘蔗汁一升半,青粱米四合。煮粥,日食二次,极润心肺。(《本草纲目》) 2.发热口干,小便涩:甘蔗去皮尽令吃之,咽汁,若口痛,捣取汁服之。(《外台秘要》) 3.反胃,朝食暮吐...
《删补名医方论》
913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医方著作。八卷。本书即《医宗金鉴》卷二十六-三十三(亦有单行本)。书中共选录清代以前临床常用方方剂近200首,除记述方名、主治及处方外,均附有方义的注释和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论述。加深了读者对所收方、方剂的配伍原则和方义的认识。选方颇精,虽未分类,但以实用为原则,议论亦较平允可取。
续名医类案
2120
2023-11-28
《中国历代医籍选介》
续名医类案 续名医类案 清•魏之琇(字玉横)编著,成书于1770年。 全书三十六卷,共三百四十五门。一至二十二卷为内科杂病、时病及五官科诸病。二十三至二十五卷为妇科。二十六至二十七卷为痘疹。二十八至三十二卷为儿科和外科。 本书的体例与《名医类案》相似,是魏氏在校订《名医类案》时发现该书内容阙漏不少,故续撰此编。其与《名医类案》不同的是该书以明代以...
1..
«
1
2
3
4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