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07
秒,为您找到
626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百合
…痛,治脚气,热咳逆。" ④《食疗本草》:"主心急黄。" ⑤《日华子本草》:"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杀蛊毒气,熁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运。" ⑥《本草衍义》:"治
伤寒
坏后百合病。" ⑦《本草蒙筌》:"除时疫咳逆。" ⑧《医学入门》:"治肺痿,肺痈。" ⑨《纲目拾遗》:"清痰火,补虚损。" ⑩《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肺热咳嗽,干咳久咳,热病后虚热,烦躁不安。" …
橘叶
…:煎汤,2~5钱(鲜者2~4两);或捣汁。 复方 ①治咳嗽:橘子叶(着蜜于背上,火焙干),水煎服。(《滇南本草》) ②治肺痈:绿橘叶(洗),捣绞汁一盏服之,吐出脓血愈。(《经验良方》) ③治
伤寒
胸膈痞满:橘叶捣烂和面熨。(《本经逢原》) ④治疝气:橘子叶十个,荔枝核五个(焙)。水煎服。(《滇南本草》) ⑤治水肿:鲜橘叶一大握。煎甜酒服。(《贵阳市秘方验方》) ⑥治气痛、气胀:橘叶捣烂,炒热…
禹州漏芦
…开始将二者单列,并把祁州漏芦定为漏芦的正品。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禹州漏芦,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故东垣以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
伤寒
论》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 2、《本草经疏》:“禹州漏芦,苦能下泄,咸能软坚,寒能除热,寒而通利之药也。故主皮肤热,恶疮疽痔…
板蓝根
…含有抗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抑菌物质及动力精。 马蓝根含蒽醌类、β-谷甾醇。 药理作用 ①抗菌抗病毒作用 菘蓝根对多种细菌有作用。水浸液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
伤寒
杆菌、副
伤寒
甲杆菌、痢疾(志贺氏、弗氏)杆菌、肠炎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丙酮浸出液也有类似作用,且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效(皆用琼脂小孔平板法)。对A型脑膜炎球菌之抑菌作用与大蒜、金银花相似。板蓝根、大青叶抗菌、…
紫葳茎叶
…(acetoside)[6]。另含生物碱:草苁蓉醛碱(boschniakine)[3]。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凌霄茎叶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糖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
伤寒
杆菌、绿脓杆菌和痢疾杆菌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1]。 性味 味苦;性平 注意 1.《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2.《本草汇》:走而不守,不能益人,虚者避之。 功能主治 清热;凉…
艾叶
…(-3)浓度(试管法),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大肠杆菌、
伤寒
杆菌、副
伤寒
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抑菌作用。以野艾叶、艾条或艾绒烟熏,可用于室内消毒,与苍术或与菖蒲及雄黄或与苍术、雄黄、白芷等混合烟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
伤寒
及副
伤寒
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产碱杆菌以及结核杆菌(人型H37RV)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艾条烟…
大蒜
…iin. C6H11O3NS 为3-甲基-1:4噻嗪-5-羧酸1-氧化物)。并含蒜制菌素(allistatin)。 药理作用 1、抑菌:生大蒜在试管内对化脓性球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
伤寒
杆菌、副
伤寒
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青、链、氯、金霉素耐药的细菌对大蒜制剂仍敏感。生大蒜水浸液在体外对脑膜炎双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或杀…
九头狮子草
…steryl glucoside)和尿囊素(allantoin)[1]。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本品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
伤寒
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1]。 性味 味辛;微苦;甘;性凉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凉肝定惊;散瘀解毒。主感冒发热;肺热咳喘;肝热目赤;小儿惊风;咽喉肿痛;痛肿疔毒;乳痈;聤耳;瘰疬…
叶下珠
…sAg在该细胞内的合成。叶下珠与阿糖腺苷联合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2、抗菌作用:100%叶下珠煎剂由平板纸片法试验,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福氏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
伤寒
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相关论述 1、《本草药性备要》;“治小儿疳眼、疳积,煲肉食,或煎水洗,又治亡乳汁,治主米疳者最效。” 2、《植物名实图考》:“能除瘴气。” 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川楝子
…《医林纂要》:"核:苦辛;寒。"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纲目》:"茴香为之使。" 功能主治 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 ①《本经》:"主温疾、
伤寒
太热烦狂,杀三虫疥窃,利小便水道。" ②《药性论》:"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 ③《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④《纲目》:"治诸疝、虫、痔。" ⑤《医林纂要》:"泻心火,坚肾…
1..
«
35
36
37
38
»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