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34 秒,为您找到 273097 个相关结果.
  • 伤寒门

    655 0001-01-01 《幼科切要》
    小儿伤寒有五法∶一曰发表∶其症脉浮,发热身痛,恶寒脊项强,气喘咳嗽,头痛,四肢拘急,口舌和,脉不沉,口不渴,二便如常。方用麻黄桂枝青龙之属。 一曰解肌∶脉尺寸俱长,目痛鼻干,漱水不欲咽。方用葛根汤、升麻葛根之属。 一曰和解∶脉不浮不沉,往来寒热,呕吐胁痛,胸前胀满,耳聋,头汗盗汗,目眩口苦。方用大小柴胡之属。 一曰攻里∶脉至沉而有力,潮热恶热,腹痛下利...
  • (一)伤寒

    伤寒者,乃由冬令寒邪伤于寒水之经而为病。其症:头疼身痛,寒热无汗,脉浮紧。治宜辛散太阳法去前胡、红枣,加紫苏、葱白。如体实邪甚者,麻黄汤亦可用之。若有汗,脉浮而缓,便是伤风之病,若误用之,必变症蜂起矣。尚有传经、两感、合病、并病及误治、变症、坯症等,均须参阅《伤寒论》以明辨之。 尤须注意者,伤寒之病必须是发病于立冬之后,寒水主政之时。一交春令,便不可以伤寒...
  • 大伤寒

    1022 0001-01-01 《中医词典c~d》
    病名。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见《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大伤寒,一名正伤寒。立冬后严寒为重,春夏秋暴寒为轻。”《伤寒全生集》则以正伤寒发病于冬季,与大伤寒之以季节分辨病情轻重不同。
  • 产后伤寒

    725 0001-01-01 《中医词典c~d》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触冒寒气而为病,谓之伤寒。产妇血气俱虚,日月未满,而起早劳动,为寒所伤,则啬啬恶寒,吸吸微热,数日乃歇,重者头及骨节皆痛,七八日乃瘥也。”产妇因生产而气血大虚,卫外不固,寒邪乘虚侵入肌表,邪正相争,以致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治宜扶正祛邪,有汗用桂枝四物汤,无汗用麻黄四物汤。
  • 坏伤寒

    880 0001-01-01 《中医词典h~j》
    病证名。即伤寒坏病。见《诸病源候论·伤寒诸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坏伤寒者,以医者不辨阴阳,错谬下汗,置病不解,坏证乱经。又伤寒过经,热留脏腑,病候数变,久而不差,阴阳无复纪律,皆名坏病。”参见坏病条。
  • 《伤寒大成》

    伤寒丛书。指清·张璐父子所撰的五种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论着,包括:《伤寒缵论》、《伤寒绪论》、《诊宗三昧》(以上系张璐撰),《伤寒舌鉴》(张登撰)、《伤寒兼证析义》(张倬撰)。详见各条。现存多种康熙年间刻本及光绪二十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 《伤寒秘要》

    伤寒著作。二卷。明·董玹纂定,胡正心参补。首载伤寒约论,次述六经病证,并分述伤寒诸症以及与伤寒有关的症候、病证66则,末附治疗方剂102首及备用效方19首。现有抄本和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
  • 太阳伤寒

    715 0001-01-01 《中医词典t~w》
    病名。太阳经病之一。太阳经感受寒邪,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脉紧等。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治以辛温发汗之法。
  • 伤寒标本

    729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病证名。指伤寒的本证、标证及其受病先后次序。明·陶华《伤寒家秘的本》卷二:“标者,病之梢末,本者,病之根本。先受病为本,次受病为标……”故名。
  • 《伤寒大白》

    709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伤寒著作。四卷。清·秦之桢撰。刊于1714年。秦氏以《伤寒论》中之疑难得此书可以尽白,故以“大白”为书名。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兼有表里邪三种情况,确有见地。书中以长沙地区作为南北的界线,认为麻、桂北方可用,南方不可用,有其片面性。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及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