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08 秒,为您找到 495 个相关结果.
  • 益母草

    …产后瘀滞腹痛、癥瘕积聚、心腹刺痛及跌打损伤等内、外、妇、伤各科瘀血证均可使用。相关药品 益母丸、益母草颗粒(膏、胶囊、口服液)、得生丸、附方益母草膏、八珍益母丸。相关方剂 益母胜金丹(《医学心悟》)、益母地黄汤(《景岳全书》)、益母种子丸(年氏《集验良方》)。药膳食疗 益母草煮鸡蛋: 1、功效:补血调经。适用于月经先期有胸腹胀痛者。 2、原材料:益母草30克,鸡蛋2个。 3、做法…
  • 补骨脂

    …于阳痿,遗精,尿频,遗尿:治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者,常与温肾之茴香相须同用,以温肾固涩,如《太平圣惠方》之补骨脂散;伴精血不足,常与补精生血之鹿角胶、熟地黄、菟丝子等同用,其阴阳双补功效更佳,如《医学正传》之青囊斑龙丸。治肾气虚寒,小便频数或遗尿者,可单用补骨脂,或与温肾缩尿之益智仁等为末服。 3、用于脾肾虚寒,久泻不止,或五更泻(肾泻),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等,本品常与温中涩肠之肉豆蔻、吴茱萸…
  • 大黄

    …与桃仁、土鳖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 13、治妇女瘀血经闭,可与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14、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15、治肠道湿热积滞的痢疾,单用一味大黄即可见效(《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或与黄连、黄芩、白芍等同用。 16、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治湿热淋证者,常配木…
  • 天花粉

    …求真》:天花粉,较之栝楼,其性稍平,不似萎性急迫,而有推墙倒壁之功也。至《经》有言安中续绝,似非正说,不过云其热除自安之意。 6.《药征续编》:凡渴有二证,烦渴者石膏主之,但渴者栝楼根主之。 7.《医学衷中参西录》:天花粉,为其能生津止渴,故能润肺,化肺中燥痰,宁肺止嗽,治肺病结核,又善通行经络,解一切疮家热毒,疔痈初起者,与连翘、山甲并用即消;疮疡已溃者,与黄芪、甘草(皆须用生者)并用,更能生肌…
  • 淫羊藿

    …强志。" ②《别录》:"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筋骨挛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 ④《医学入门》:"补肾虚,助阳。治偏风手足不遂,四肢皮肤不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浸酒、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复方 ①治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仙灵脾一斤,细锉,…
  • 吴茱萸

    …;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吴茱萸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2.《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吴茱萸)气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佐四也。 3.王好古: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宜以(吴茱萸)主之。故仲景吴茱萸汤、当归四…
  • 鹿茸

    …、治精血耗竭,面色黧黑,耳聋目昏等,与当归、乌梅膏为丸(《济生方》)。 3、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元气不足,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宫冷不孕、小便频数等证,常与人参、黄芪、当归同用,如参茸固本丸(《中国医学大辞典》)。 4、治骨折后期,愈合不良,与骨碎补、川断、自然铜等同用。 5、治崩漏不止,虚损羸瘦,与乌贼骨、龙骨、川断等同用,如鹿茸散(《证治准绳》)。 6、治白带过多,可配狗脊、白蔹,如白蔹丸(《…
  • 杜仲

    … 1、《神农本草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 2、《名医别录》:“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 3、《日华子》:“治肾劳,腰脊挛。” 4、《医学启源》:“其用壮筋骨,及足弱无力行。” 5、《本草蒙筌》:“止小水,梦遗。”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肾虚腰痛或足膝痿弱,常与胡桃肉、补骨脂同用,如青娥丸(《和剂局方》)。 2、治风湿腰痛冷…
  • 麝香

    …。" ③朱震亨:"五脏之风,不可用麝香以泻卫气。口鼻出血,乃阳盛阴虚,有升无降,当补阴抑阳,不可用脑、麝轻扬飞窜之剂。妇人以血为主,凡血海虚而寒热盗汗者。宜补养之,不可用麝香之散,琥珀之燥。" ④《医学入门》:"麝香,通关透窍,上达肌肤,内入骨髓,与龙脑相同,而香窜又过之。伤寒阴毒,内伤积聚,及妇人子宫冷带疾,亦用以为使,俾关节通而冷气散,阳气自回也。" ⑤《纲目》:"严氏言风病必先用麝香,而丹溪…
  • 栀子

    …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④《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⑤《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⑧《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