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8 秒,为您找到 67321 个相关结果.
  • 778 0001-01-01 《普济方·针灸》
    □ (外神聪四穴。明堂一穴) 神庭一穴 在鼻直入发际五分。灸二七壮。至七七壮止。岐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面动风等物。明堂经云。举火之时。忌热食。不宜热衣。亦云灸三壮。铜人经云。在发际直鼻上。督脉。入发际五分。灸二七壮。至百壮。治肿气。风痫癫风。戴目上不识人。羊鸣吐舌。角弓反张。弃衣而走。披发而行。上歌下哭。多学人言语。惊悸不得安寝。头痛。喘渴目不可视。...
  • 下关下五分穴

    1090 0001-01-01 《针灸穴位》
    下关下五分穴,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别名下关下。位于面部颧弓,下颌小头,下颌切迹之间点下0.5寸,即下关穴下0.5寸处取穴,左右共2穴。浅层布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颞支、面横动静脉等,深层有上颌动静脉、舌神经、下齿槽神经、脑膜中动脉和翼从等。主治下颌关节炎、耳聋、耳鸣、牙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呼吸困难、淋...
  • 聋哑

    聋哑是一种丧失听觉和说话能力的病症,其原因很多,临床上将聋哑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聋哑多因母体孕期用链霉素等耳毒性药物或患风疹及其他传染病,使胎儿受邪毒或药毒的侵袭,以及分娩时,因产程过长,用产钳助产而伤及耳窍等,均可导致生而为聋,由聋而哑,即为先天性聋哑。后天性聋哑,主要在婴幼儿发育尚未完全时,因病使用了耳毒性药物,损伤耳窍,破坏听力,虽啼哭有声,...
  • 外治法

    1244 0001-01-01 《中医词典t~w》
    医疗技术名。泛指非内服药物之外所用施术于体表或以药物、器具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肛门、阴道、鼻腔、耳道以日光浴、沙疗、蜡疗、水疗、熏洗等等物理、化学疗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外治法在我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早已是一门专门学问。《五十二病方》及《内经》已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时,已总结有针、灸、温、烙、熨、药摩...
  • 曲鬓穴

    1394 0001-01-01 《针灸穴位》
    曲鬓,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曲发。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主治头痛连齿、颊颔肿、口噤等头面病证。平刺0.5-0.8寸。 名称 曲鬓穴别名 曲发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足少阳胆经位置 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
  • 阁门穴

    984 0001-01-01 《针灸穴位》
    阁门,经外奇穴名。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别名阑门。位于男性腹股沟部,平阴茎根,当耻骨下缘中点,前正中线左右旁开3寸处,肝经足五里穴近处,左右计2穴。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大隐静脉和腹股沟浅淋巴结,深层有闭孔神经的前、后支,旋股内侧动、静脉的肌支。主治竖痃疝气、其上攻心、阴汗、阴囊红肿等。直刺1-1.5寸。 名称 阁门穴别名 ...
  • 沟溪谷

    858 0001-01-01 《针灸穴位》
    沟溪谷,组合穴名。由支沟、太溪、然谷三穴组合而成。支沟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太溪位于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然谷位于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 主治心痛如针锥刺,疼痛甚剧,伴心悸,气短,胸脘痞满,腹胀,纳呆,四肢倦怠。先针太溪0.3-0.5寸,或灸3-5壮,留5-10分钟,然谷针0.3-04寸,或灸3-5壮,留5-10分钟。针支沟深0....
  • 卷八

    881 0001-01-01 《刺灸心法要诀》
    灸难产穴歌 横逆难产灸奇穴,妇人右脚小指尖。炷如小麦灸三壮,下火立产效通仙。 【注】妇人横产,子手先出,诸符药不效者,灸此。其穴在右脚小趾爪甲外侧尖上,即至阴穴也。灸三壮,艾炷如小麦,下火立产。 灸难产穴图 卷八 针子户穴歌 子户能刺衣不下,更治子死在腹中,穴在关元右二寸,下针一寸立时生。 【注】胞衣不出,子死腹中,宜刺子户穴,针入一寸。其穴在...
  • 逆针灸

    583 0001-01-01 《中医词典n~o~p~q》
    对健康人施用针灸。见《千金要方》。《针灸聚英》:“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千金要方》云:“小儿新生无疾,慎不可逆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脏,因喜成痫。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吴蜀地温,无此疾也。古方既传之,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于小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