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8 秒,为您找到 195870 个相关结果.
  • 产前诊断

    如果一对夫妇生育患染色体异常或遗传疾病婴儿的危险性较高时,在出生前可以进行各种检查对胎儿作出诊断(产前诊断)。染色体异常(数目和结构异常),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生率大约为1/200。大多数染色体异常儿都在出生前死亡,通常发生在妊娠早期。这些异常有的是由父母遗传的,但大多数是偶发的。唐氏综合征(21-三体)是活婴中最常见的,也是了解最多的染色体异常,另外还有很多其...
  • 三、骨像异常

    1009 2023-11-28 《中医骨伤科学》
    三、骨像异常 三、骨像异常 1.软组织异常: (1)肿胀:可由于发炎、出血、脓肿、水肿和肿瘤所致。发炎的软组织肿胀弥漫,其肌肉层次不清,皮下脂肪层增厚,亦不清晰。肿瘤、血肿则为局性密度增高阴影。恶性肿瘤侵入软组织,其境界不清。水肿时皮下脂肪层增厚呈粗糙网状。 (2)钙化:血管瘤内血栓可有多发性钙化呈椭圆形或环状阴影,各静脉面肌肉或软组织血肿可钙化...
  • 铅中毒

    铅的来源 任何人都可能在下列情形接触大量的铅: ·反复吞食含铅色素碎片 ·残留在胃内的铅金属物,如子弹头、窗帘坠、鱼线坠或者小玩具,会慢慢地被溶解吸收 ·用含铅釉的陶瓷器皿贮存酸性食物或酸性饮料,比如果汁、可乐、番茄、番茄汁、葡萄酒、苹果酒 ·在壁炉或火炉中燃烧涂过铅颜料的木材或电池铅皮 ·服用民间自制的含铅的合成药物 ·使用含铅釉陶瓷器皿或...
  • 第三节 末梢神经炎(peripheral polyneuritis)

    858 0001-01-01 《神经病学》
    本病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多发性末梢神经损害的总称,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故亦称多发性神经炎或多发性周围神经炎。 【病因】 常见有以下几种: 一、中毒: 如铅、砷、汞、磷等重金属,呋喃西林类、异烟肼、链霉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长春新碱等药物以及有机磷农药等有机化合物。 二、营养代谢障碍: 如B族维生素缺乏、糖尿病、尿毒症...
  • 钱乙黄土治肾病

    644 0001-01-01 《趣味中医》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他着有《小儿药证直诀》,人们尊称他为“儿科之圣”。 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 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儿子诊病。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
  • 二、检测抗体

    667 0001-01-01 《医学微生物学》
    人体受病菌感染后,经一定时间产生抗体,抗体的量随病菌感染过程而增多,表现为效价升高。因此用已知的细菌或抗原检测患者体液(主要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抗体量的动态变化,可辐助诊断。一般采用血清进行试验,故又称为血清学试验。血清学试验适用于抗原性较强的病原菌及病程较长的传染病诊断。 正常人如已经受过某些病原菌隐性感染或近期进行过预防接种,血清中可能含有对该种病...
  • 九、Capgras综合征(Capgras’s syndrome)

    又称双重错觉综合征、易人综合征、替身错觉、双重人身症、冒充者综合征。 【临床表现】 指患者认为其亲友已被假扮者顶替,两者极端相似,但还是坚持认为他们是不同的,是有细微差别的(亦有人认为二者躯体不同)。是辨认不足,是对亲人正身的妄想性否认。被顶替的对象多涉及配偶、子女、而不涉及上一代人。近年来,认为替身同原来的人面貌并不一定一致,替换对象也不一定是亲人,可...
  • (b)反流性喉炎

    喉对酸极其敏感。喉粘膜与非常微量的酸接触即可能引起喉炎(喉部的炎症)。 【病因】 据信相当比例的声音变化患者存在慢性隐伏性胃食管反流。 目前有两种理论被提出来说明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喉炎的病因: ·下段食管内的酸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长期反复清咽动作及咳嗽,从而导致喉部损伤并引发症状。 · 酸对喉部直接损伤。 【症状】 · 清晨声嘶 · 长期发...
  • 2.3 Zenker憩室

    Zenker憩室为下咽部粘膜膨出,位于咽与食管交界处。憩室于环咽肌的环状束与斜束之间向背侧膨出,病人吞咽时食物易于进入憩室内。 这就会导致吞咽困难,并出现未消化食物从Zenker憩室延迟性反流入口腔等症状。 【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在憩室的发生机制中解剖因素很重要。UES和食管上段的动力失调也可能促进Zenker憩室的形成。 形成Zenker憩...
  • 四、胆酸的RIA检测在肝病诊断上的应用

    552 0001-01-01 《物理诊断学》
    胆酸系由肝细胞合成、释放,经胆道系统排泄入肠道,然后95~98%的胆酸由迥肠末端重吸收,再经门脉系统返回肝脏,形成胆酸的肝肠循环。这一重吸收机制使<1%的胆酸进入外周血循环,故正常人血清中的胆酸深度很低(<5nmole/ml)。当肝脏功能受损时,会导致肝脏重吸收功能障碍,致使血清中胆酸浓度明显升高,故检测血清胆酸可作为早期诊断肝功受损的一项灵敏、特异的重要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