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9 秒,为您找到 272222 个相关结果.
  • 9.产后温病

    天津李氏妇,年二十七岁,于中秋节后得温病。 病因 产后六日,更衣入厕,受风。 证候 自厕返后,觉周身发冷,更数小时,冷已又复发热,自用生姜,红糖煎汤乘热饮之,周身得汗稍愈,至汗解而其热如故。迁延两日热益盛,心中烦躁作渴。急延愚为诊视,见其满面火色,且微喘,诊其脉象洪实,右部尤甚,一分钟九十三至。舌苔满布白而微黄,大便自病后未行。 诊断 此乃产后阴虚生内...
  •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

    石膏,阳明燥金之润燥开结之药。极寒相火,极败中气。故《伤寒论》白虎汤用石膏,必曰外无大热。石膏本以清热,既无大热,何必用之。不知石膏清热,乃清内热。内果热矣,外即无大热。因人身火气内藏,病则内热,内热则外寒。火气外散,病则外热,外热则内寒。内寒则禁用石膏。仲圣怕人不知此点,故于用石膏之条文,一则曰外无大热者,再则曰口渴心烦背微恶寒者,无少阴证者。外无大热的大...
  • 温病汗下之过

    温病全由疏泄偏胜,阴液耗伤,相火外泄,阳根微少,中气薄弱之故。如再用燥烈开泄之药发汗而助疏泄,相火益泄,阴液益耗,阳根益微,中气益虚,是以登时病重,或至于死。此汗之过也。寒下之药,性往下行,亦能减少疏泄之气,然寒下伤中,多有下后病加重者,亦有下利不止,以至于死者。不过不似汗之登时奇变耳。温病大便泻下,前人认为热有出路,然脉虚忌泻,根本大防,岂可忽诸。
  • 温病脉是虚象

    体壮的人,得了温病,热盛脉实,一经清解,便无馀事。然体壮之人,得温病者少,体壮则中气足,荣卫平,收敛常旺,疏泄不至偏胜,相火不至外泄,故少得温病。即得温病,安卧片刻,中气旋转,荣卫复和,自然汗解,不成病也。惟体虚的人,中气不足,疏泄易于偏胜,易得温病。其脉模糊躁急,皆是阳根不固,阴液亏伤,木火外发,金水内竭,中气不守。故《难经》曰:温病之脉,不知何经之动也。...
  • 26.温病兼呕吐

    天津刘××,年三十二岁,于季夏得温热病,兼呕吐不受饮食。 病因 因在校中宿卧,一日因校中无人,其衾褥被人窃去,追之不及,因努力奔跑,周身出汗,乘凉歇息,遂得斯病。 证候 心中烦热,周身时时汗出,自第二日,呕吐不受饮食。今已四日,屡次服药亦皆吐出,即渴时饮水亦恒吐出。舌苔白浓,大便四日未行。其脉左部弦硬,右部弦长有力,一息五至。 诊断 其脉左部弦硬者,肝...
  • 四十、温病下利候

    600 0001-01-01 《诸病源候论》
    温病者,是冬时严寒,人有触冒之,寒气入肌肉,当时不即发,至春成病,得暖气而发,则头痛壮热,谓之温病。又冬时应寒而反温,其气伤人,即发成病,使人头痛壮热,谓之冬温病也。其下利者,是肠胃宿虚,而感于温热之病,热气入于肠胃,与水谷相搏,肠虚则泄,故下利也。
  • 18.温病兼下痢

    袁姓妇,年三十六岁,得温病兼下痢证。 病因 仲秋乘火车赴保定归母家省视,往来辛苦,路间又兼受风,遂得温病兼患下痢。 证候 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下痢赤多白少,后重腹疼,一昼夜十余次,舌苔白浓,中心微黄,其脉左部弦硬,右部洪实,一息五至。 诊断 此风温之热已入阳明之腑,是以右脉洪实,其炽盛之肝火下迫肠中作痢,是以左脉弦硬。 夫阳明脉实而渴者,宜用白虎加...
  • 温病本气篇导言

    自来治温病,以新感与伏邪为两大原则。吴鞠通《温病条辨》,谓风寒伤人由皮毛而入,温病由口鼻而入。初入上焦,再由上焦入中焦,再由中焦而入下焦,直行中道云云。人身由上部至下部是整个的气化圆运动,即以形质而论,亦曲折重叠,并无直的中道可行。所谓新感温病如虚。王孟英着《温热经纬》,称仲景有伏气温病之文。仲景伏气温病之文,乃谓伏有何脉,即有何病,乃泛言各种病如此。非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