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6 秒,为您找到 106457 个相关结果.
  • (三)诊脉的部位

    698 0001-01-01 《中医诊断学》
    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三部,即人迎《颈侧动脉),寸口,跌阳(足背动脉)。以上两种诊脉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自晋以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但当时这一主张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
  • 四、脉色

    714 0001-01-01 《类经》
    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为得道。(见藏象类四。)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藏象十二。)天周二十八宿,人经二十八脉,周身一十六丈二尺。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
  • 四逆汤 《伤寒论》

    1134 0001-01-01 《名方广用》
    【组成】 附子9g 干姜9g 炙甘草6g 【用法】 用水久煎温服 【主治】 1.少阴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口不渴、脉沉微细。 2.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义体会】 《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病至寒邪深入少阴,肾之阳气衰微,阴阳不相顺接,故出现“肢厥”、“大汗”、“吐利”等阳气暴脱之证;“脉象微细”不仅肾阳衰微,...
  • 第三章 四诊在外科学上的运用

    1634 2023-11-28 《中医外科学》
    第三章 四诊在外科学上的运用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三章 四诊在外科学上的运用 〔自学时数〕2学时 〔面授时数〕1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外科疾病局部病变的四诊。 外科四诊的意义和方法大致与内科相同,本节仅就四诊在外科学上应用的特点及独特的内容予以论述。 一、望诊 望诊主要是观察病人的色泽、神气、形态以及病人的排...
  • 平脉法第二

    1012 2023-11-28 《伤寒论讲解》
    平脉法第二 平脉法第二 〔自学时数〕6学时 〔面授时数〕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脉象与体质、四时气候、饮食、精神等因素的关系。 2.熟悉五脏平脉。 3.了解残贼脉、诸病脉、伏气脉,相乘脉的基本含义及主病。 4.了解寸口脉、趺阳脉、太谿脉主病的有关内容。 5.了解脉诊与望诊、闻诊、问诊的关系。 6.了解运用脉诊来判断病愈、可治、难...
  • 小结

    1856 2023-11-28 《黄帝内经讲解》
    小结 小结 《内经》诊法学说是讨论诊察和分析疾病的方法和手段的学说。主要论述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尽管有些方法只具雏型,有些方法,现在临床已较少采用,但贯串在这些具体内容中的理论原则,一直是中医诊断学发展的基础。例如《内经》运用阴阳五行与藏象学说,以五脏为核心的五大系统结构为出发点,强调通过收集五体、五色、五恶、五味的变化来推断五脏的病变。应用五脏...
  • (八)问诊

    1759 2023-11-28 《黄帝内经讲解》
    (八)问诊 (八)问诊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1),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2)。 ​《素问•征四失论》 [讲解] 本文论述询问病人发病原因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不能不问起因而贸然切脉。 (1)“始”,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诊断的目的就是通过收集症状,了解病机,探求病因。所以首先要通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