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3 秒,为您找到 70 个相关结果.
  • 益岁甲马

    …来源 据历代口传,此方源出药农之手。药农常年奔波山岭之间,困乏劳顿,风餐露宿,常以药袋作床,久之发现某些药材经一夜躺卧之后,次日不感疲劳,周身通泰,遂细心集纳归类,演成方剂。王氏先祖收录此方,原古方名为‘轻足散’、‘行军散’,曾发给出征出征将士,以解长途行军、水土不服所引起的疲累与疾患。经陕西省人民医院、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观察验证,现代科学成果检测及中医专家评审鉴定证明:“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摘录 《伤寒论》 汉·《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出处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汉·《伤寒论》。本方又称“麻杏石甘汤”,首见于《伤寒论》。原书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本方证之于临床,既有汗出而喘者,又有无汗而喘者。于此,应用中主张不论有汗或无汗,皆可投之。 组成 麻黄三钱(9克)、杏仁三钱(9克)、甘草两钱(6克)、石膏(先煎)一两…
  • 黄土汤《金匮要略》

    …能统摄温阳为其主要原因。但肝不藏血的机理亦同时存在。故于温阳止血方中配伍黄芩清肝止血。体现以温阳摄血为主,清肝止血为佐的配伍形式,有相反相成之妙。这种配方法度.很有实用意义。此方配伍一味苦寒的黄芩,历代诸家多从诸药过于温燥。反佐本品以制约诸药作解。果如是,理中汤、甘草干姜汤亦能止血,何以不用凉药反佐?今人用附子理中汤止血亦不嫌其温燥又当何解释?可见本方配伍黄芩之意不是制约诸药,通过黄芩清肝,调理肝…
  • 苍耳散《严氏济生方》

    …原解】凡头面之疾,皆由清阳不升、浊阴逆上所致。浊气上烁于脑,则鼻流浊涕为渊。数药升阳通窍,除湿散风,故治之也。【彭批】此病乃湿热,非风热。风病不宜白芷与葱。此方如服后不效,加补中药即效。”3、《中医历代方论选》:“苍耳散(又名苍耳子散)《济生方》【按语】本方以苍耳子、辛夷、白芷辛温升散、祛风止痛、宣肺开窍的同时,佐以薄荷辛凉散热,制其辛燥化热之弊,更以葱、茶汤调服,升阳通窍,清热降火,使温中兼清,…
  • 除湿丸《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重要文献摘要 《中医方剂大辞典》:“临安南山昭庆院文僧正者,窠山为文室,设榻其中,久之为湿气所逼,半年足不能举,因得此药乃能行。余在淳安忽左足沉重,恐是湿气,依方制服,洞下即愈。”《中医历代良方全书》:“除湿丸《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威灵仙、猪苓、山栀、黄芩、黄连、连翘、归尾、泽泻、丹皮各30g,紫草、茜草根、赤苓皮各45g,干地黄、白鲜皮各60g。研细末,水泛丸。每服6g,一日2次。…
  • 钱氏白术散

    …6%,对照组治愈率87%。(《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第12期) 方解 本方由四君子汤甘温益脾,辅以木香、藿香、葛根芳香醒脾化湿助运。白术散全方融补、运、升、降为一体,补而不滞,自钱乙之后,历代医家亦多用此方。明-儿科世家万全提出,“白术散乃治泄作渴之神方”,清·医家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云:“幼科之方,独推此为第一,后贤宜留意焉。”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小…
  • 增液承气汤

    …亏、燥屎不行,属虚实夹杂之证,使用攻下剂当审慎,故《温病条辨》指出,阳明温病,如属津液枯竭,水不足以行舟而燥结不下者,间服增液汤以滋阴增液,若再不下,是燥结太甚,宜予增液承气汤缓缓服之,且在得下后,停服余药,避免攻伐太过。重要文献摘要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者,下法宜慎。此乃津液不足,无水舟停,间服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即有增水行舟之效;再不下者,然后再与增…
  • 清瘟败毒饮

    …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火于上焦,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也。此皆大寒解毒之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2、《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本方为大寒解毒之剂。方中综合白虎、犀角地黄、黄连解毒3方加减,合为1方。白虎汤清阳明经大热…
  • 四物汤

    …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30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陕西中医》2010年第11期) 方解 本方是补虚的主方,也是活血的基础方,主要用于治疗营血虚滞之证,被历代医家誉为“调血要方”“调补血分之圣药”。方用当归引血归肝经,川芎引血归肺经,芍药引血归脾经,地黄引血归肾经;熟地黄、白芍静养营血,合以当归、川芎活血和营,四药相配,动静结合,补中有通,使营血恢复而周…
  • 甘草小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所谓“治脏躁病特效”只是一种模糊的、主观的认识。其二,使用本方大量是加味的情况(占76%)……实际上已失去了甘麦大枣汤的原来面目……夸大了本方的疗效。其三,脏躁的发生,历来认为是营阴不足而致,因此历代医骂:都推崇甘润缓急的甘麦大枣汤,且加大其剂量(小麦用至:200g以上),然而单用见效甚微。近年对脏躁病进行辨证施治,如同氏以甘麦大枣汤分别加入清养胃阴、柔肝养血、调气活血、宁心安神、化痰缓急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