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6 秒,为您找到 96450 个相关结果.
  • 第一节 匿病先兆特点

    560 0001-01-01 《中医疾病预测》
    匿病,潜证虽然较难发现,然并非不可捉摸,重视疾病的早期信号是揭示匿病的重要途径。按照中医“有诸内者,必形于外”的观点,再隐蔽的病证也难免不露出迹象,透过隐蔽的征兆是能发现匿病的。 其一,匿病的先兆证又可称为隐兆,其特点多是不显露于外的或是时隐时现的信号。时隐时现的信号多是疾病的序幕,背后隐匿着新的危险,皆不能掉以轻心。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病人对一些隐匿的病兆已...
  • 740 0001-01-01 《王孟英医案》
    金愿谷舍人次郎魁官,九月间患五色痢,日下数十行。七八日来口噤不纳,腹痛呻吟,危在旦夕矣。有主人参以补之者,有主生军以荡之者,举家皇皇,不知所措。孟英视之曰:暑挟食耳,误服热药矣,攻补皆不可施也,轻清取之,可即愈焉。以北沙参、黄连、鲜莲子、栀子、黄芩、枇杷叶、石斛、扁豆、银花、桔梗、山楂、神曲、滑石为方。其家以为病深药淡,恐不济事。西席庄晓村云:纵使药不胜病,...
  • 中风

    516 0001-01-01 《回春录》
    郑芷塘令岳母,年逾花甲,仲春患右手足不遂,舌謇不语,面赤便闭。医与疏风不效,第四日,延诊于孟英。 右洪滑、左弦数,为阳明腑实之候。疏∶石菖蒲 胆星 知母 花粉 枳实 蒌仁 秦艽 旋复 麻仁 竹沥为方。 或虑便泻欲脱,置不敢用,而不知古人中藏宜下之“藏”字乃“府”字之伪。柯氏云∶“读书无眼,病患无命”,此之谓也。延至两旬,病势危急。芷塘浼童秋门复恳孟英视之...
  • 4.47 潘名熊治失音案

    672 2023-11-28 《名医医案选读》
    4.47 潘名熊治失音案 4.47 潘名熊治失音案 凡治病,问其见证如何,问其致病之因如何,似较望、闻、切为倍要。余尝医郭廉访夫人,年约三十外。廉访久以计偕①宿京,得等补外②,因接眷赴任。夫人得喜信后,忽患喑③病,咳多痰少,夜里每觉火升,喉舌微痛,而日间饮食无碍。遍访名医,迭治罔效,延余诊。余曰:贵恙咳先乎,抑喑先乎?家人曰:喑先,余恙后渐起者。余复...
  • 问诊(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569 0001-01-01 《本草品汇精要》
    人品起居 凡诊病必先问所看何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童仆或婢外家次问得病之日受病之源及饮食胃气如何便利如何曾服何药日间何如夜间何如或寐或寤有无胀闷痛处 病证 问病不答必耳聋即当询之是素聋否不则病久或汗下过伤虚聋问而懒言答唯点头者是中气虚昏愦不知人问是暴厥抑是久病妇女僵厥多是中气亦须问其曾大怒否妇女当问其月水如何寡妇气血凝滞两尺多滑不可误断为胎室女同...
  • 小建中汤 《伤寒论》

    495 0001-01-01 《名方广用》
    【组成】 生白芍18g 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 枚饴糖30g 【用法】 五味水煎二次,取汁。兑入饴糖,分二次温服。原方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 1.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得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方义体会】...
  • 慢性喉炎、瘜肉

    黄××,女,44岁。四川郫县团结乡,农民。 【病史】1975年4月,因兄病故,目睹火化现场,不胜悲戚。次日,自觉喉部不适,似有物梗塞。继而发展至呼吸不畅,甚至憋气,心悸,身麻。××医院五官科检查,诊为“喉炎”、“瘜肉”,治疗无效。 又转几处医院医治,其效不显,病情日益加重。1976年5月来诊。 【初诊】患者觉喉部明显堵塞,轻微疼痛。向左侧躺卧,气憋心慌...
  • 苔滑

    580 0001-01-01 《中医词典t~w》
    诊断学名词。指舌苔润滑。是津液充盛之舌象。热病苔滑,是里热未解。舌淡而苔白滑或灰滑,是阴寒凝滞,或痰湿内阻。《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 “关脉如豆”说癌症

    中医临证,贵在四诊合参、而历代名家,于四诊之中,无不倚重脉诊。《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对于辨证求因,脉之作用至关重要。四言脉决云:“脉乃血派,气血之先。”是谓脉为人体生理病理信息之反应及预兆。余临证三十年间,辨疑似,别真伪,深得力于脉者恒多,而于癌症患者之证治,亦无不借重于三指之禅。就中不乏体会,此处仅以消化道肿瘤患者之关脉,诊见厥厥动摇如豆例,...
  • 鹅口疮

    991 2023-11-28 《中医儿科学》
    鹅口疮 鹅口疮 鹅口疮又名“雪口疮”、“雪口”。以其状如鹅口故名。由火热之邪所致的口腔疾病。临床以口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特征。临床分虚实二证。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胎热内蕴、外感邪毒及素体阴虚、虚火上炎等因所致。 (一)胎热内蕴,外感邪毒 孕妇素体阳盛,喜食辛热炙煿之品,胎热内蕴,或胎儿出生后口腔不洁,复感秽毒,外内合邪,蕴积心脾而成。因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