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9 秒,为您找到 92012 个相关结果.
  • (拼音M)第五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737 0001-01-01 《中医词典k~l~m》
    卯 地支的第四位。常用以纪年、月、日、时。 髦 泛指皮毛。《灵枢·经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 毛折 病证名。出《素问·玉机真脏论》:危重症状之一。指毛发枯槁,稀疏易折的病变。多因久病精气枯竭,不能濡润皮毛所致。为元气衰绝之候。 毛祥麟 清代医家。字瑞文,号对山,上海县人,工诗书画,亦精...
  • 卷一 太阳篇上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887 0001-01-01 《伤寒贯珠集》
    伤寒一证。古称大病。而太阳一经。其头绪之繁多。方法之庞杂。又甚于他经。是以辨之非易。然非不可辨也。盖太阳之经。其原出之病。与正治之法。不过二十余条而已。其他则皆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也。假使治伤寒者。审其脉之或缓或急。辨其证之有汗无汗。则从而汗之解之。如桂枝、麻黄等法则邪却而病解矣。其或合阳明。或合少阳。或兼三阳者。则从而解之清之。如葛根、黄芩、白虎...
  •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624 0001-01-01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
  • 第五节 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一、斑点-ELISA 斑点-ELISA(dot-ELISA)的特点时:①以吸附蛋白质能力很强的硝酸纤维素膜为固相载体;②底物经酶反应后形成有色沉淀,使固相膜染色。在实验室中斑点-ELISA可按下法进行。在硝酸纤维膜上用铅笔划成4mm×4mm的小格,在每格中央点加抗原1~2μl,成为一个小点。干燥后将每格剪下分别放入ELISA板孔中,按ELISA方法操作,...
  • 脾疸

    611 0001-01-01 《中医词典n~o~p~q》
    病名。《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水闭,黄疸。”《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将脾疸列为九疸之一。多由饮食或嗜酒劳倦伤脾,脾胃瘀热所引发。症见肢体发黄、小便黄赤、量少,或兼见心慌、善恐、胁下痞胀等症,宜茵陈五苓散加减。《辨证录》指出脾疸由寒湿困脾,脾阳不振所致。黄疸呈秋葵色,汗及涕唾亦可呈淡黄色,小便不利,恶闻人声。治疗以温阳健脾利疸为大法。参...
  • (四)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1168 0001-01-01 《中医内科学》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着》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反映当时内科的学术理论已成体系。明清时期,内科的重要著作有《医学纲目》《杂病证治准绳》《症因脉治》《医宗必读》《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诸疾》《医宗金鉴,杂病心法》、《临证指南医案》等,这些著作作为中医内科学...
  • 卷下

    814 0001-01-01 《重庆堂随笔》
    药字从草,故神农辨药之书曰《本草经》,则本草宜以草部居先。草类甚多,孔子曰:兰为王者之香,则兰之于草,亦犹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后之修本草者,苟折衷于圣人,自当以兰为冠矣。兰以素心者为贵,舒思虑之郁结,蠲蕴伏之浊邪,稀痘催生,清神养液,禀天地至清之气而生,故昔人有吹气如兰之喻。 晓岚先生《笔记》云:苗峒地界值兰开时,有食兰蕊之虫,形似蜈蚣而色青,取置...
  • 十四、好博而不务精详论

    1065 0001-01-01 《医医病书》
    满眼书集,各家议论,万有不齐。胸中毫无要领,务博而情不专,学人大病。以之吟风玩月。则有余,以之立天下之大本.了天下之大事则不可。吾见六朝以后之才子,夸多斗靡,下笔千言,夷考其行,反不如不识字之农夫女子能尽其子臣弟友之道。天地间何乐生此聪明才辨人哉?唐以后之医家,亦多染此习。儒家之书,汗牛充栋,虽孔、颜亦不能读尽今日之书。孔、颜亦无那大工夫读尽今日之书。盖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