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8
秒,为您找到
30098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十九)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1019
2023-11-28
《黄帝内经讲解》
(十九)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十九)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1),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2)。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3),阴平阳秘,精神乃治(4),阴阳离决,精气乃绝(5)。 《素问·生气通天论》 〔讲解〕 本文在论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基础上,强调阳气的主导作用,以及人体阴阳必须保持相对平衡的...
中藏经
1375
2023-11-28
《中国历代医籍选介》
中藏经 中藏经 汉·华佗(字元化)著,成书年代不详。 全书三卷,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医论,共四十九篇,主要论述各个脏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等法,同时联系脏腑生成和病理的虚实寒热,分析症候和脉象。后一部分介绍各科治疗方剂及其主治病证,包括内、外、妇、儿、骨伤、五官、口腔等科较常见的病证及其主治方药。 本书最早以脉证为中心来分述五脏六腑病证的寒热虚...
(3)体用关系
714
0001-01-01
《思考中医》
阴阳除了上面的这些关系外还可以从体用的角度来谈,体用是传统文化里一个重要的概念。体是谈基础,用是谈作用,谈应用。没有体,这个用不可能发生,而没有用的体,那这个体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 上面这个体用的关系怎么说明阴阳呢?具体地说,阴阳之间,哪一个属体?哪一个属用?很显然,如果我们把阴阳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反映用的主要是阳,反映体的主要是阴。在《中基》里,当...
1.5 临床病人热能需要量问题
943
0001-01-01
《临床营养学》
临床上比较严重的病人倾向于分解代谢,并且由于不能或不愿意摄食,常常造成热量摄取不足,体重持续减轻。因为病人的能量代谢的测定很困难,从而也就缺乏比较准确的病人能量平衡计算。在早些年代,肠外营养补充的方法也比较缺乏;同时,临床医生一般认为体内的能量储备足以应付卧床时期暂时的能量供给不足。因此,临床病人的能量补充问题,在那些年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就导致疾病向...
二、炼丹术与医药化学
2183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一)炼丹术的兴起及其思想基础 炼丹术的产生至迟不晚于秦汉之际。有关专家对马王堆一号墓古尸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尸体组织内铅、汞含量超过正常人的数十倍至数百倍,根据组织内铅汞化合物结构与棺液中的化合物不同,以及铅、汞在各器官分布极不均匀的选择性蓄积现象,排除了体内高量铅汞系由棺液经皮肤渗入的可能性;另外尸体小肠内还有大量含汞物质残留,所以研究者认为:“口服...
第二节 临床法
841
0001-01-01
《医学心理学》
临床法不是专指临床医学中的方法,它是与实验法相对而言。临床法的主要特点是对个人的行为作系统的和综合性的详尽描述,无比较标准。在具体作法上还可分个案史(case history)法、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和调查法(survey method)等方法。它是医学心理学,特别是临床心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实验法也需要临床法相配合,例如在提供研究...
脉经
893
2023-11-28
《中国历代医籍选介》
脉经 脉经 晋·王叔和(名熙,字叔和)著,约成书于280年。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全书十卷。卷一主要论述二十四种病脉体象。卷二主要论述寸、关、尺各部脉象主病与治疗。卷三为脏腑的平、病、死脉。卷四主要论述“遍诊法”与独取寸口法的各部脉象主病。卷五辑扁鹊与仲景脉法,扁鹊与华佗察色闻声要诀。卷六专论脏腑病机与病证。卷七述汗、吐、下、温、灸、刺、火、...
三、经络学说
1507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经络学说是关于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规律及其功能的中医生理学说。经络学说的基本理论在《内经》中有较系统而全面的论述,这表明经络学说是在从春秋到战国的较长时期内逐步完善起来的。 1、经络学说的逐步完善 经和络分别指经脉和络脉,“脉”、“经”、“络”的名称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扁鹊已经提到“脉”、“血脉”、“阴脉”、“阳脉”、“经”、...
再推论桂枝汤麻黄汤的意义
1177
0001-01-01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外感病分两大原则,收敛与疏泄是也。恶寒无汗脉紧、为收敛为病。发热汗出脉不紧,为疏泄为病。收敛为病,用麻黄汤之法。疏泄为病,用桂枝汤之法。麻黄汤,发散本身卫气之法,非散寒也。桂枝汤,补益本身中气降胆经以调荣卫之法,非散风也。 本书《脉法篇》有病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而脉细,用生地当归等填补阴液之药,汗出感愈者;有病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而脉微,用温补肾气之药,汗出感愈者...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884
0001-01-01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脉先兆的理论基础 中医脉诊起源甚早,远在二千多年前先秦时期,脉学就已开始发展,《黄帝内经》中对脉学已有了丰富的记载,包括切脉部位,脉法、脉理、脉象主病等,奠定了脉学的基础。此外,历代名著亦都列有专项论述,如《难经》、《伤寒杂病论》、《中藏经》、《甲乙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都有所发展。晋代王叔和《脉经》是脉学的第一部专着,是脉诊的集大成。...
1..
«
82
83
84
85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