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2 秒,为您找到 249940 个相关结果.
  • 一、针灸临床中西医结合成就

    一、针灸临床中西医结合成就 一、针灸临床中西医结合成就 针灸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智慧的结晶,尤其近三十年来,针灸临床通过反复实践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国,提高了疗效,并采用现代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免疫学等研究方法,以及应用近代各种先进的电子仪器、电子计算机技术、放射技术揭示了针灸治病机理,为针灸临床研究提供大量科学根据,取得丰...
  • 第1章 急诊医学概论(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2238 0001-01-01 《急诊医学》
    第一节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学科 急诊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承认是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它的重要性也受到社会上更为广泛和充分的理解。它之所以成为专科是医学发展和社会需要这两个重要因素促成的。 现在不少大、中城市的综合医院和某些专科医院都设置了急诊科或急诊室,并配备医师、护士等医务人员。据1986年《中国卫生年鉴》(英文版)中报道,全国已有1149...
  • 七、眼科

    3457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清代前中期中医眼科出现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金针拨障术的发展趋于高峰。二是对前代眼科病证论述的修正补充。三是将眼科理论和内科理论相结合,从整体范围来认识眼科。 (一)金针拨障术的总结提高 清初医家张璐所撰《张氏医通·七窍门》上,列有“金针开内障”专节。详细讨论圆翳内障(白内障)的成因、症状、针拨内障的适应症与具体操作方法。对病人瞳孔在不同光线下的反应,翳的...
  • 医助教

    805 0001-01-01 《中医词典x~y》
    古代医学教师名。北魏太医署中始置太医助教(第九品中),职在太医博士之下。隋唐太医署博士之下也设医助教(从九品上)。唐代太医署中还设有针助教。医助教的职品高于按摩、咒禁博士。针科助教职品则低于医助教。医助教的职责是协助医博士掌管教学工作。参见太医助教条。
  • 按摩科

    983 0001-01-01 《中医词典a~b》
    古代医学科目名。隋代太医署中曾分医、按摩、咒禁三科进行教学。按摩科已设有按摩师和按摩生。(《唐六典》)。唐代太医署中仍设按摩科,并在该科置博士,下设师、工、生。“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下。”按摩科的任务是“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即按摩和正骨两项任务。明代医学分十三科,按摩独成一科。
  • 《三消论》

    1073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书名。一卷。金·刘完素撰。清·周学海注。原无刊本。周学海于1884年刊行《周氏医学丛书》时,根据刘氏后裔所藏钞本收入其中。本书以《内经》有关消渴病的理论为基础,综合宋以前诸医家的有关论述和发明,对于消渴病的病因、辨证及治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发挥,使消渴病的脉因证治之理论趋于系统化。对后世医家颇有指导意义。现存初刻本和《古今医学汇通》本等。
  • 丁瑞麟

    1251 0001-01-01 《中医词典c~d》
    现代医家(1917-1979年)。山东潍坊人。于中学毕业后即跟随学习,边学习,边实践,对儿科学术尤有研究。认为小儿乃方萌之草木,忌用峻烈攻伐以伤其稚阳之体。其学宗李东垣照顾脾胃之说。曾任山东中医学院儿科主任,并着有《中医儿科临床体会》。
  • (拼音B)第四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5137 0001-01-01 《中医词典a~b》
    胞络 ①脉学名词。分布于胞宫上的络脉。《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 ②胞,同包。指心包络。《素问·痿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医门棒喝二集》卷一:“胞络居于膻中,……盖心脏如人,包络如人穿之衣,膻中如人居之屋,三焦经脉分布屋中而散络于衣上也。” ③推拿部位名。出《幼科推拿秘书》。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 胞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