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61
秒,为您找到
273097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卷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695
0001-01-01
《张卿子伤寒论》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阳明。胃也。邪自太阳经传之入腑者。谓之太阳阳明。经曰。太阳病。若吐。若下。 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即是太阳阳明、脾约病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邪自阳明经传入腑者。谓之正阳阳明。经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
(二)证候
1305
2023-11-28
《黄帝内经讲解》
(二)证候 (二)证候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素问•厥论》 [讲解] 本文论述寒厥的病机。 足三阳经起于足趾之外侧端。由于三阳脉气衰于下,则阳气少而阴气盛,阳虚阴盛则寒,故为寒厥。推演之,则凡是阳气亏虚,致阴盛阳衰者,都可引起寒厥。 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
淡豆豉
1154
0001-01-01
《本草百科》
《中国药典》:淡豆豉 拼音注音 Dàn Dòu Chǐ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 Glycine max(L.) Merr. 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
(略例)正元散方
539
0001-01-01
《中寒论辩证广注》
治伤寒始觉吹冻着四肢。头目百节疼痛。急煎此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或连三服。汗出立瘥。若患阴毒伤寒。入退阴散半钱同煎或寒冷伤食。头昏气满。及心腹诸疾。服之。无有不效。 麻黄陈皮大黄甘草干姜肉桂白芍药附子半夏吴茱萸(各等分皆用制)上麻黄加一半。茱萸减一半。同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热呷出汗。以被盖覆。 汗出愈阴毒。不可用麻黄出汗...
医略十三篇
758
0001-01-01
《医略十三篇》
真中风第一 《椿田医话》曰:第一真黄风汤,主治真中风初感一切形证,可代大小续命等汤。见五绝者不治,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呼肺绝。 嫩黄芪(三钱) 防风根(八分) 云茯苓(三钱) 炙甘草(五分) 制半夏(钱半) 福橘皮(一钱) 当归身(三钱) 赤芍药(钱半) 豨莶(三钱) 长流水煎,入竹沥三钱,姜汁五分和服。一二剂,或三五剂,至十剂后,...
苦口婆心语
1070
0001-01-01
《市隐庐医学杂着》
古语云;对病发药。然则,药之当中乎病也,明矣。夫病有寒热虚实,即药有温凉攻补,汗吐和下。苟中乎病,病自去矣。从未有不究病因,不问病状,而概以不着痛痒,无甚寒温之笼统十数药,一例投之,可望去病者。乃病家习闻其说,以为此稳当之方也。医者乐藏其拙,以售其欺,亦以此为稳当之方也。于是乎桑、丹、栀、豉等味,不待摇笔,而已毕集于腕下矣。不知此数味者,(病轻者可服,而亦可...
伤寒脉法及刺法六问
892
0001-01-01
《伤寒补亡论》
问曰。伤寒有五。其脉何如。难经五十八难曰。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各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问曰。脉之辨寒暑何如。仲景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问曰。欲愈之脉何如。仲景曰。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
卷一 项强
643
0001-01-01
《伤寒大白》
项强症,有伤寒痉病之别。欲论伤寒项强,必以痉病项强,互相发明,始得详悉。如伤寒总论项强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分论项强曰:太阳病,发热项强,汗出脉缓者为中风,太阳病头痛项强,发热身疼,腰痛恶寒,无汗,脉浮紧,为伤寒。《金匮》痉病,总论项强曰:太阳病身体强KTKT然,脉反沉迟,身虽热,手足冷,颈项强急,独摇头,卒口噤,背反张,名痉病。其分论痉病...
发汗散第四
585
0001-01-01
《千金要方》
(方十一首) 度瘴发汗青散 治伤寒敕色,恶寒发热,头痛项强体疼方。 麻黄(三两半) 桔梗 细辛 吴茱萸 防风 白术(各一两) 乌头 干姜 蜀椒 桂心(各一两六铢) 上十味治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温覆取汗,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法。 若得汗足,如故头痛发热,此为内实,当服 豉丸。若翟氏丸。如得便头重者,可以二大豆许,...
1..
«
83
84
85
86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