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9 秒,为您找到 273097 个相关结果.
  • 仁斋伤寒类书卷七

    735 0001-01-01 《仁斋直指》
    钦定四库全书 仁斋伤寒类书卷七   宋 杨士瀛 撰 明 朱崇正 附遗 小柴胡汤加减法 伤寒诸方惟小柴胡为用最多而诸家屡称述之盖以柴胡半夏能利能汗凡半表半里之间以之和解皆可用也抑不知小柴胡非特为表里和解设其於解血热消恶血诚有功焉盖伤寒发热一二日间解撤不去其热必至於伤血不问男女皆然小柴胡汤内有黄芩柴胡最行血热所以屡获奇功但药性差寒用之贵能加减今推明活法凡...
  •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黄二两。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汤也。(许叔微云。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此系王叔和语。又大黄须酒洗。生用有力。)成氏明理论云。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此言所共知。至如方有峻缓轻重。又当临时消息...
  •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1600 0001-01-01 《中医诊断学》
    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
  • 第三节 泄泻

    774 0001-01-01 《中医儿科学》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夕L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
  •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浓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成氏明理论云。承。顺也。伤寒邪气入胃者。谓之入府。府之为言聚也。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水谷会聚于胃。 变化而为营卫。邪气入于胃也。胃气郁滞。糟粕秘结。壅而为实。是正气不得舒顺...
  • 第三集

    828 0001-01-01 《推拿抉微》
    第三集·治疗法 辨脐风 夏禹铸曰:三朝之内,便是脐风,如七日之外,定然不是。前人只曰风由脐入,以致撮口噤口,并不曾说出一种理来。余思婴儿出世,剪落脐带,带口有水,风因乘水由脐入腹。然腹与唇舌相去太远,而唇撮舌强何故?把贼邪逆犯之理,一悟乃知。风入于腹,始附于肝。肝,木也,风则附木而鸣,目乃肝之窍,两眼角故有黄色。 风入于肝,必逆犯于脾,鼻准,脾之属,故...
  • (拼音F)第一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2658 0001-01-01 《中医词典e~f~g》
    逢逢(péng) 气势宏大、蓬勃。“逢”通“蓬”。《灵枢·逆顺》:“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 肺移寒于肾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因肺金与肾水是母子关系,二脏病理上可相互影响。肺有寒则移于肾,损伤肾阳,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气,水气泛滥而上涌。《素问·气厥论》:“肺移寒于肾,为涌水。” 伏阳 病证名。阳热之邪潜伏在体内。《素问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