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6 秒,为您找到 249940 个相关结果.
  • 第二节 康复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1970 0001-01-01 《医学心理学》
    在帮助残疾人和病人获得康复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克服一切阻碍康复的心理障碍、排除一些不利因素的干扰,才能落实康复措施,发挥康复医疗技术的作用。 一、认知活动的影响 1.否认一般来说,否认对疾病的康复不利。例如:有些癌症或白血病患者往往抱有侥幸心理,怀疑自己的检查、透视、化验报告结果,是否由于医务人员不小心,与癌症或白血病病人的报告调换了,因而不及时求医诊治...
  • 第五十四章 医院药学教学

    3680 0001-01-01 《医院药学》
    一、概述 八十年代以来,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医学、药学科学技术午到了迅速的发展,医院的药学工作也开始由传统的“供应服务”模式,向“技术服务”模式转化。临床药学的发展、各种高级精密仪器设备的引入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整个医院药学工作呈同出一种全新的面貌。医院药学的工作技术含量的提高迫切需要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从这个角度上说,医院药学教育比以...
  • 周小农

    1677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近代医学家(1876-1942年)。名镇,字伯华。江苏无锡人。十七岁随同乡邓羹和学医,复得名医张聿青之传授,后行医于沪。1911年,回无锡任《医钟》月刊编辑。曾积极参加全国中医界反对余云岫等废止中医提案的抗争活动。后任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精勤不倦,除四诊外,还兼用腹诊。擅长肝病,温病证治。撰有《惜分阴轩医案》四卷(1921年),晚年又续三卷。另着《周小农医案...
  • (拼音W)第六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3211 0001-01-01 《中医词典t~w》
    温脾 即温中祛寒。用温补药治疗脾胃虚寒的方法。常用方如温脾饮、理中汤等。 温疟 病名。 ①疟疾的一种。临床以先热后寒(或无寒但热)为主证。又有风伤卫疟、阳明瘅疟等名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发,民病温疟。”《素问·疟论》:“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又:“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主春...
  • 五、张仲景

    2677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张仲景(约150~219年),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说涅阳故城在今南阳市与邓县之间的稂东镇,地属邓县)人。(按《水经注》:“涅阳,汉初置县,属南阳郡,因在涅水(今赵诃)之阳,故名。”张仲景的里籍自来众说纷云,陈邦贤氏定为南阳郡涅阳,范行准氏定为南阳蔡阳,嗣后廖国王、张炎二氏考涅阳故城在今邓县稂东镇。尚启东考为南阳郡棘阳(故城在今河南新野...
  • 萧昂

    672 0001-01-01 《中医词典x~y》
    明代医家。字申立,号正斋道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立志于医,曾学医于周崇善门下,因周逝而中辍,后自学成才。着《医粹》(1501年),为脉学专着,惜流传不广。
  • 苦参洗剂

    579 0001-01-01 《中药方剂》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苦参洗剂 处方 苦参62g,银花31g,黄柏31g,蛇床子15g。 功能主治 瘙痒性及炎症性皮肤病。 用法用量 水煎洗。 摘录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苦参洗剂 处方 苦参31g,蛇床子31g,苏叶31g,薄荷15g,苍耳草31g,枯矾1...
  • (拼音R)第五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2274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热汗 证名。即阳汗。见《景岳全书·杂证谟》。详阳汗条。 热膈 病名。五膈之一。《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热鬲之为病,藏有热气,五心中热,口中烂生疮,骨烦四支重,唇口干燥,身体头面手足或热,腰背皆疼痛,胸痹引背,食不消,不能多食,羸瘦少气及癖也。”参见五膈条。 热格 热邪阻格。《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甚则心痛热格...
  • 560 0001-01-01 《本草便读》
      跋一   医之为道。当望闻问切。详审病源。病源未悉。用药之当与不当。固不必论。苟能得其病源。而于药性之温补寒凉攻泻升降。未能洞悉其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非徒无益于病。不又有害于病乎。则甚矣药性之不可不察也。但古今来着本草者。不下数百家。若者甚详。惜乎其未能精也。若者甚简。惜乎其未能明也。岂非尽美不能尽善乎。姨丈兆嘉夫子。幼好读书。经史百家。靡不穷究。...
  • 二、辨证方法的概念

    3181 2023-11-28 《临证程序》
    二、辨证方法的概念 二、辨证方法的概念 中医辨证的方法,从认识疾病的历史来看,辨证,是先认识症状,从具体的症状再综合归纳出病名,达到对证的全面认识;从中医师诊断疾病的思维过程来看,辨证,也是先从对症状的感性认识入手,再逐步升华到对病证的理性认识。因此,对症状与病名的认识是认证过程的前期阶段,而不是认证的最终结论。 认症,是中医师通过自己的感官,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