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6
秒,为您找到
55030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六之灸穴
1262
0001-01-01
《针灸穴位》
六之灸,经外奇穴名。出自《中国针灸学》。别名胃病六之灸、六华灸。位于背部正中线,左右旁开各1.5寸之线上,与第7、8胸椎棘突之间点相平2穴,与第9、10胸椎棘突之间点相平2穴,与第11、12胸椎棘突之间点相平2穴,即由足太阳膀胱经的“膈俞”2穴、“肝俞”2穴、“脾俞”2穴组成,计6穴。膈俞分布有第7或第8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7胸神经后支外侧...
出血
665
2023-11-28
《针灸学-下》
出血 出血 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于肌肉皮毛,统称出血。 〔病因病机〕 血与气相互依赖,循环运行于脉中,周流不息,濡润全身,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如果阴阳偏盛,气血失调,阳盛则热,迫血妄行,或气虚不能摄血,均可损伤脉络,血液外溢,导致出血症。 出血症的范围相当广泛,本节概分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等。 〔辨证...
五虎
988
0001-01-01
《针灸穴位》
五虎,组合穴名。出自《奇效良方》。由手背第二、第四掌骨小头高点的二个点组合而成。位于手背第二、第四掌骨小头高点。主治五指拘孪。浅刺0.3-0.5寸。 名称 五虎出处 《奇效良方》隶属 组合穴位置 于手背第二、第四掌骨小头高点主治 五指拘孪功能 舒筋活络止痛操作 浅刺0.3-0....
卷上
878
0001-01-01
《医门补要》
外症用刀针法 针灸为医门一科,须得名师传授,遇病始能按穴刺灸,立起沉 。奈其人罕观,余曾得异传,用银丝长五寸,锉尖两头,每逢痞块, 瘕,腹痛,阴疽,风寒湿痹,周身串疼等症,非针不效。患者肉浓可刺寸许,肉薄者约刺四五分。次以纸叠折寸半浓,中锥一孔,套入针内,又以生姜浓片,亦中锥一孔,套加纸上,安艾绒灸之。虽经时久不觉疼痛,且易愈病。出针后按症贴膏药,并进汤药...
八、大钟
508
0001-01-01
《子午流注说难》
部位 在足跟后踵中.大骨两筋间.足少阴络.别走太阳. 证治 实则小便淋闭.洒洒.腰脊强痛.大便秘涩.嗜卧.口中热.虚则呕逆多寒.欲闭户而处.少气不足.胸张喘息.舌干咽中食噎不得下.善惊恐不乐.喉中鸣.咳唾血. 针灸 针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按∶飞扬大钟乃足太阳足少阴经.从阳入阴.从阴出阳之两别络.飞扬在外踝上七寸.一名厥阳.厥尽也.阳至此而尽.则...
《针灸聚英》
958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针灸著作。又名《针灸聚英发挥》。四卷。明·高武撰。刊于1529年。卷一论脏腑、经络、腧穴;卷二集录各家针灸取穴方法;卷三论针法、灸法及禁灸;卷四为各种针灸歌赋。编者于书中多以按语的形式,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批判了针灸禁忌方面的某些迷信说法。是一部有较大影响的著作。时至今日,对继承和发展针灸学术仍起着积极作用。现存初刻本、日刻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卷之五十三 疠风门(附论) 疠风门(附论)
666
0001-01-01
《奇效良方》
《内经》云∶风气与太阳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卫热,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以其酷热曝悍可畏耳。夫人患此病者,先分在上在下,所感之处,古方治以在上者,以醉仙散,取其臭涎恶血,于齿缝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恶物陈虫,于谷道中出。然此邪...
虚损
849
0001-01-01
《普济方·针灸》
治脏腑虚乏。下元冷惫等疾(资生经)。穴灸丹田。人有常言。七七之数。是旁太岁压本命。 六十有一。是太岁压本命。人值此年。多有不能避者。是固然矣。然传不云。吉人吉其凶者乎。尝观素问。以六八之数。为精髓竭之年。是当节其欲矣(千金云。年五十者。一月一泄要之至四十八盒饭根据此)。 千金载素女论。年六十者。闭精勿泄。是欲当绝矣。宜节不知节。宜绝不能绝。坐此而丧生盖自...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4956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一、医政法令 有宋一代,历朝皇帝都相当重视医药事业,屡次颁布关于医药卫生的诏令和制定律令,据《宋史》、《宋会要辑稿》稿《宋刑统》等记载,仅北宋时期颁布的医药卫生迢令就有200多条,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无法比拟的。在这些医事诏令中以派遣医师防治疾病者最多。此外,还颁有关于征集、校正、编撰医学书籍;举办社会慈善机构和医院;改革与普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与医师社会地...
1..
«
87
88
89
90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