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6 秒,为您找到 133327 个相关结果.
  • 身体痛

    769 0001-01-01 《杂病广要》
    源候总说 凡人百骸四体,肌肉皮肤,关节脉络,总而谓之身。风淫湿滞,血刺痰攻,皆能作痛。至于骨之酸疼,或寒或热,入里彻骨,则倍蓰千万,大不侔焉。盖骨为髓之藏,髓者饮食五味之实秀也,髓虚则骨虚,势所必至矣。痛在于身,风之证以走注知之,湿之证以重着验之,血有筋脉钻刺之证,痰有眩晕咳唾之证。驱风除湿,行血豁痰,对证一投,犹冀可以旦暮起。病入于肾,此劳极损伤之不可救...
  • (拼音G)第三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4823 0001-01-01 《中医词典e~f~g》
    疳蚀 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指疳疾遍身生疮。由于患疳疾体虚,忽感风寒外邪,气血凝滞,皮肤不得疏泄所致。治宜健脾祛邪,内服人参败毒散,继服肥儿丸;外用蚕茧、明矾(火煅)、密陀僧、白芷,共研末,蜜调敷。 疳蚀疮 见《证治准绳·幼科》。即承浆疮。详该条。 疳瘦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肌肉消瘦,形骸骨立。并伴有面色萎黄,皮肤...
  • 医学纲目

    医学纲目 医学纲目 明•楼英(字全善)撰,刊于1565年。 本书四十卷,卷一至卷九为阴阳脏腑部,分述诊法、治法、寒热、劳瘵、久疟诸证证治、刺灸、调摄等内容。卷十至卷廿九为各脏腑有关病证的证治,其中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五官科等病证。卷三十至卷三十三为伤寒部,以伤寒病证为主,兼述温病、暑病、瘟疫等。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九为妇、儿科病证治。卷四十为运气...
  • 化源

    689 0001-01-01 《中医词典h~j》
    生理学名词,生化之源。 ①五脏为生化之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折其郁气,资其化源。” ②指脾胃为生化之源。脾主后天,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需经脾胃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的滋养,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临证指南医案·(饣曹)》:“脾属阴,主乎血;胃属阳,主乎气。……一阴一阳,互相表里,合冲和之德。而为后天...
  • (拼音W)第一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4141 0001-01-01 《中医词典t~w》
    五伤 五种病证名。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之五伤。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五伤者,一者穷孔痛,二者中寒热痛,三者小腹急牢痛,四者藏不仁,五者子门不正引背痛。” 五善 证名。指痈疽疮疡病程中出现的五种顺证。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五种顺证之出现是判断化脓性感染预后的重要依据,外科文献多与七恶或五逆之证相并论述。其内容为: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一善也;...
  • 上燥治气

    658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对上部燥证的治疗原则。出《临证指南医案》。秋燥外袭,伤人肺气,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痛,甚则痰中带血。治宜辛凉润肺,或结合清气,用桑叶、杏仁、玉竹、沙参、梨皮、香豉等药,侧重气分治疗。
  • (拼音W)第六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3209 0001-01-01 《中医词典t~w》
    温脾 即温中祛寒。用温补药治疗脾胃虚寒的方法。常用方如温脾饮、理中汤等。 温疟 病名。 ①疟疾的一种。临床以先热后寒(或无寒但热)为主证。又有风伤卫疟、阳明瘅疟等名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发,民病温疟。”《素问·疟论》:“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又:“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主春...
  •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2699 0001-01-01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 四、正治反治

    1322 2023-11-28 《黄帝内经讲解》
    四、正治反治 (一)正治法 (二)反治法 四、正治反治 (一)正治法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⑴。坚者削之,客者除之⑵,劳者温之,结者散之⑶,留者攻之,燥者濡之⑷,急者缓之,散者收之⑸,损者益之,逸者行之⑹,惊者平之,上之下之⑺,摩之浴之,薄之劫之⑻,开之发之,适事为故⑼。 ​《素问•至真要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正治...
  • 《中医词典》a~b(全本)

    5708 0001-01-01 《中医词典a~b》
    拼音A (拼音A)一篇 阿是穴 穴位分类名。指以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的穴位。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 埃 土湿之气所化之云。《素问·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