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9 秒,为您找到 272222 个相关结果.
  • 33.温病兼阴虚

    邻村高××,年二十五岁,于仲夏得温病。 病因 仲夏上旬,麦秋将至,远出办事,又欲急回收麦,长途趋行于烈日之中。辛苦殊甚,因得温病。其叔父××与其表叔毛××皆邑中名医,又皆善治温病。二人共治旬日无效,盖因其劳力过甚,体虚不能托病外出也。 证候 愚诊视时,其两目清白,竟无所见,两手循衣摸床,乱动不休,谵语无伦,分毫不省人事。 其大便从前滑泻,此时虽不滑泻,每...
  • 19.温病兼下痢

    天津姚姓媪,年六旬有二,于孟秋得温病兼下痢。 病因 孟秋天气犹热,且自觉心中有火,多食瓜果,又喜当风乘凉,遂致病温兼下痢。 证候 周身灼热,心中热且渴,连连呻吟不止,一日夜下痢十二三次,赤白参半,后重腹疼,饮食懒进,恶心欲呕,其脉左部弦而兼硬,右部似有力而重按不实,数近六至。延医治疗近旬日,病益加剧。 诊断 其左脉弦而兼硬者,肝血虚而胆火盛也。其右脉似...
  • 12.温病兼下痢

    天津范姓媪,年过五旬,得温病兼下痢证。 病因 家务劳心,恒动肝火,时当夏初,肝阳正旺,其热下迫,遂患痢证。因夜间屡次入厕,又受感冒兼发生温病。 证候 表里皆觉发热,时或作渴,心中烦躁,腹中疼甚剧,恒作呻吟。昼夜下痢十余次,旬日之后系纯白痢,其舌苔浓欲黄,屡次延医服药,但知治痢且用开降之品,致身体虚弱卧不能起,其脉左右皆弦而有力,重按不实,搏近五至。 诊断...
  • 6.温病结胸

    天津赵××,年四十二岁,得温病结胸证。 病因 季春下旬,因饭后有汗出受风,翌日头疼,身热无汗,心中发闷,医者外散其表热,内攻其发闷,服药后表未汗解而热与发闷转加剧。医者见服药无效,再疏方时益将攻破之药加重,下大便一次,遂至成结胸证。 证候 胸中满闷异常,似觉有物填塞,压其气息不能上达,且发热嗜饮水,小便不利,大便日溏泻两三次。其脉左部弦长,右部中分似洪而...
  • 5.温病结胸

    天津张姓叟,年近五旬,于季夏得温热结胸证。 病因 心有忿怒,继复饱食,夜眠又当窗受风,晨起遂觉头疼发热,心下痞闷,服药数次病益进。 证候 初但心下痞闷,继则胸膈之间亦甚痞塞,且甚烦热,其脉左部沉弦,右部沉牢。 诊断 寒温下早成结胸,若表有外感,里有瘀积,不知表散药与消积药并用,而专事开破以消其积,则外感乘虚而入亦可成结胸。审证察脉,其病属结胸无疑,然其...
  • 51.温病遗方

    《伤寒论》中原有温病,浑同于六经分篇之中,均名之为伤寒,未尝明指为温病也。况温病之原因各殊,或为风温,或为湿温,或为伏气成温,或为温热,受病之因既不同,治法即宜随证各异。有谓温病入手经不入足经者,有谓当分上中下三焦施治者,皆非确当之论,斟酌再四,惟仍按《伤寒论》六经分治乃为近是。 太阳经有未觉感冒,身体忽然酸软,懒于动作,头不疼,肌肤不热,似稍畏风,舌似无苔...
  • 十一、温病发斑候

    611 0001-01-01 《诸病源候论》
    夫人冬月触冒寒毒者,至春始发病,病初在表,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瓦斯不散,故发斑疮。又冬月天时温暖,人感乖戾之气,未即发病,至春又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发泄,至夏遇热,温毒始发出于肌肤,斑烂隐轸如锦文也。
  • 卷第三十杂病 温暑病

    671 0001-01-01 《黄帝内经太素》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勿止”,见《素问》卷九第三十一《热论篇》。篇末一句,见《素问》卷十六第六十一《水热穴论》,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病者当与汗皆出,勿止。所谓玄府者,汗空。】 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于病温。冬伤于寒甚者,夏至以后发于病暑。暑病热气与汗俱出者,此为热去,勿止。汗之空名玄府者,谓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