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5 秒,为您找到 190209 个相关结果.
  • 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 清•王孟英编著,成书于1852年。 本书是温热病的专著。书凡五卷。卷一为“内经伏气温热篇”,选辑《内经》中有关温病的原文。卷二为“仲景伏气温病篇”、“冲景伏气热病篇”、“仲景外感热病篇”、“仲景湿温篇”、“仲景疫病篇”,择《伤寒论》(包括王叔和所撰的“平脉法”、“辨脉法”和“伤寒例”等篇内容)和《金匮要略》中有关温病的条文而录之...
  • 648 0001-01-01 《张卿子伤寒论》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芳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农之经。 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
  • 三阴总论

    575 0001-01-01 《伤寒证治准绳》
    黄 三阴有传经之邪有内感之邪传经者自太阳传入者是也内感者直中三阴非自阳经次第流传而来由形寒饮冷而得损动胃气之所致也其脉证略与伤寒外感之证相似细辨之特异耳然止系杂病非伤寒热病受寒之证也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仲景云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此三阴内感之证首尾无热纵有热者亦仲景所谓反发热也反当...
  • 辩中寒为真寒论

    内经素问有热论篇首言热病者。皆伤寒之类。又有刺热篇。言五脏热病。此系杂证。灵枢又有热病篇。其中言热病三日。或七八日。或已得汗或未曾汗。或口中干。胸胁满或头痛耳聋。皆伤寒之类也。黄帝岐伯论伤寒。惟以热为主。至仲景论伤寒。则寒热并举。何也。夫人身之中。有阴有阳。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此其常也。有阳极似阴。有阴极似阳。有热极而寒。有寒极而热。有大实若虚。有大虚若实。...
  • 卷四 第七十一证 咳嗽歌

    589 0001-01-01 《伤寒百证歌》
    咳嗽三经要辨明。太阳阳明与少阴。太阳停水青龙候。(仲景小青龙二证。皆云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者。小青龙汤主之。又云。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者。小青龙汤。)小柴治咳值千金。(仲景云。中风七八日。心下悸。小便不利。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阳明能食咽必痛。咳时头痛定难禁。(仲景金匮云。冬阳明。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者。其人咽必痛。不咳者。咽不痛。又云。...
  • 卷二 第三十四证 可火不可火歌

    597 0001-01-01 《伤寒百证歌》
    中风忽然被火劫。咽烂发黄津液竭。(仲景云。太阳中风。以火劫。发其汗。邪风被火劫。血气流。其身则发黄。至于咽烂矣。)荣微血弱与烧针。烦躁昏迷并发热。(仲景云。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烦躁也。)阳明被火必怵惕。(玉函云。阳明脉浮紧。加烧针者必怵惕。)太阳被火必清血。(仲景云。太阳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少阴火劫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