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76
秒,为您找到
311496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第25章 咯血
931
0001-01-01
《急诊医学》
支气管、肺咯血是患者来急诊就诊的常见症状,大咯血者常可因窒息而死亡,因此熟悉和掌握咯血尤其是大咯血的诊断和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喉头、口腔而咯出称咯血。确定是否是咯血,首先应除外鼻、咽和口腔部的出血,此外还需与呕血鉴别。呕血为上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咯血与呕血的鉴别一般不困难,但在有些情况,如患者病史诉说不清,或出血急...
第三节 泄泻
772
0001-01-01
《中医儿科学》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夕L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
第一节 概论
2389
0001-01-01
《临床生物化学》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TDM)是自本世纪60年代起,在临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临床化学基础上,结合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形成和发展的一门应用性边缘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叙
1165
0001-01-01
《望诊遵经》
予先君石城翁。讳坤坚。字义彰。读书之暇。尝谓予曰。医之为道。至精至微。明辨而行之。则可以济众。冒昧而施之。适足以杀人。尔学医有年矣。抑亦知其要否。予起而对曰。昔轩辕氏定本草。作内经。卢扁雷桐。莫不遵其规矩。汉晋唐宋。鲜能出其范围。今读其遗文。会其旨趣。其法门有二。一曰诊。一曰治。望闻问切者。 诊法也。针灸药石者。治法也。将欲治之。必先诊之。非诊无以知其病。...
身形脏腑组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2006
0001-01-01
《中医名词词典》
[月困] 肌肉之突起部份,如上臂的肱二头肌,小腿的腓肠肌等。 嗌 音益。即食管的上口。 百骸 泛指人体所有的大小骨骼(原见《庄子.齐物论》)。 膀胱 六腑之一。又名“脬(ㄆㄠ)“,俗称尿脬。膀胱是贮存和排泄小便的器官,《内经》此喻为“州都之官”(州都义同洲渚,是水中可居住的地方,这里是形容膀胱为水液聚集之处),膀胱和肾相表里...
卷六十五 方论(四十三)
3540
0001-01-01
《中国医籍考》
〔冯氏(兆张)锦囊秘录〕二十卷 存 自序曰。大哉医道之不可不知也。慎哉医道之不可不深知也。人不知医。则养生之道何以明。良相之心何以济。然知之而不深。其患尤甚。病有虚虚实实之变。法有正治从治。标本攻补。先后之宜。识认不清。龙雷者治作实火。中空者治作内余。血虚作楚。治作风邪外束。火冒头疼。治作太阳受寒。肾虚作泻。治作脾胃内伤。燥涩膈噎。治作痰火郁滞,无根脱气上冲...
幽门螺杆菌与急性胃粘膜病变
837
0001-01-01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有关,但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与Hp感染的关系报道不多。笔者在AGML患者胃粘膜活检标本检测Hp,观察Hp感染与AGML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病例来自因上消化道出血和症状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在观察到斑片状出血、糜烂和急性溃疡部位和距幽门口5cm内的胃窦部粘膜分别活...
(三)经络的重要意义
1948
2023-11-28
《黄帝内经讲解》
(三)经络的重要意义 (三)经络的重要意义 夫十二经络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灵枢•经别》 〔讲解〕 本文论述经络对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影响,以及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经络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使体内脏腑与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紧密配合,协调一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必不可少的组...
发汗吐下后七十三条
943
0001-01-01
《仲景伤寒补亡论》
仲景曰.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暑.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阴气在里.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内.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
拟治岭南诸病
554
0001-01-01
《明医杂着》
春秋时月,人感山岚瘴雾之气,发寒热,胸膈饱闷,不思饮食,此毒瓦斯从鼻口入内也。治当清上焦、解内毒、行气降痰,不宜发汗。 主方黄连(姜炒) 黄芩 木香 浓朴(姜制) 枳实(麸炒) 半夏(汤洗) 桔梗 柴胡 川芎木通(各一钱) 生甘草(七分) 升麻 苍术(泔浸盐水炒,各一钱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热服。 愚按岭南炎方濒海,地卑土薄,故阳气常泄,阴气常盛,四...
1..
«
90
91
92
93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