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8 秒,为您找到 101841 个相关结果.
  • 胸痹

    703 0001-01-01 《中医名词词典》
    语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因阳气不能正常运行,致水饮或痰渴闭阻于胸中的病症。主要症状为胸背痛、胸中气塞、呼吸喘促、咳嗽多痰等。
  • 伤酒吐血

    686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病证名。因饮酒过度,伤胃而致吐血之证。见《医钞类编》卷七。《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治宜清胃解酲,用徙薪饮、清化饮、葛黄丸、葛花解酲汤加黄连、丹皮等。此症即肺疽之属,亦称伤胃吐血。参见肺疽、伤胃吐血、内伤吐血等条。
  • 生姜半夏汤

    487 0001-01-01 《中药方剂》
    处方 半夏9克 生姜汁15毫升 功能主治 和胃化饮,降逆止呕。治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 用法用量 上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半夏取400毫升,纳生姜汁,煮取300毫升,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
  • 肝中风

    681 0001-01-01 《中医词典e~f~g》
    病名。风邪入中于肝经而致的症候。又名肝脏中风。证见头目瞤动,胁痛,常枢偻不行,或踞坐不得低头等。《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肝中风,但踞坐不得低头。若绕两目连额色微有青,唇青面黄者可治,急灸肝俞百壮。”
  • 面色黧黑

    685 0001-01-01 《中医词典k~l~m》
    证名。黧,黑色。面部呈现黑色。因饮邪久滞胸膈,少阴气绝,血脉不流及肾虚水枯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难经·二十四难》:“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黑如黧。”《医学纲目》:“肾外证,面黑。”参见面色苍黑条。
  • 饥伤

    705 0001-01-01 《中医词典h~j》
    病证名。因饥饿致伤。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景岳全书·杂证谟》:“凡失饥伤饱,损及脾胃,多令人胸膈痞闷,不能消化……神体困倦。”饥饿损伤肠胃,初宜少予清稀粥,逐次增量,待其胃气恢复,则饮食渐趋正常。不可骤然饱食,以免重伤脾胃。治宜调养脾胃,用木香人参丸或大健脾丸去黄连等。
  • 音训(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602 0001-01-01 《本草经解》
    诸药 药有五形.(金木水火土即五行)五气.(香臭臊腥膻)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性.(寒热温凉平)五用.(升降浮沉中)凡使用.别阴阳补泻.酌君臣佐使.不待言矣.凡作汤液.用水各别.火欲缓.恒令小沸.利汤欲生.补汤欲热.凡用诸香诸角丹砂芒硝蒲黄阿胶等.须另研.俟汤熟去 .纳入和服.加酒亦然.凡服药.疾在胸膈以上者.食后服.在心腹以下者.食...
  • 枳实栀子豉汤方第一百零九

    651 0001-01-01 《张卿子伤寒论》
    枳实(三枚炙苦寒) 栀子(十四枚擘苦寒) 豉(一升绵裹苦寒)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枳实栀子豉汤。则应吐剂。此云覆令微似汗出者。以其热聚于上。苦则吐之。热散于表者。苦则发之。内经曰。火淫所胜。以苦发之。此之谓也。 王宇泰云。伤寒之邪自外入。劳复之邪自内发。汗、吐、下。随宜施治...
  • 提要

    1211 0001-01-01 《医学源流论》
      《医学源流论》二卷,国朝徐大椿撰。其大纲凡七,曰经络脏腑,曰脉,曰病,曰药,曰治法,曰书论,曰古今。分子目九十有三。持论多精凿有据。如谓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参之。又如病同人异之辨,兼证兼病之别,亡阴亡阳之分,病有不愈不死,有虽愈必死,又有药误不即死,药性有今古变迁,《内经》司天运气之说不可泥,针灸之法失传。其说皆可取。而人...
  • 肠鸣

    686 0001-01-01 《中医词典c~d》
    证名。肠中鸣响之证。出《素问·脏气法时论》。又称腹鸣。《内经》肠鸣有五:一曰脾虚,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用枳实理中汤加木香;二曰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用六君子汤加木香;三曰邪在大肠,肠中雷鸣,气上冲胸,用半夏泻心汤;四曰土郁,即《内经》“土郁之发,肠鸣而为数后”,用平胃散加半夏、木香、茯苓;五曰热胜,腹中肠鸣,气上冲胸,用葶苈木香散。《金匮要略》有里寒肠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