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90 秒,为您找到 204929 个相关结果.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607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书名。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十八卷。宋·陈言撰于1174年。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倘识三因,病无余蕴”。本书卷一-卷二前半部为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卷二下半部-卷十八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并附治疗方剂,共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方论结合颇切实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方剂不见于宋以前...
  • (拼音R)第一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2529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热气疮 病名。出《实用外科治疗学》。即热疮。详见该条。 热气 ①六气之一,夏令主气,也是自然界致病因素之一。《素问·疟论》:“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 ②病因病理学名词。指因气机不宜,阳气郁积而变化为可导致疾病的邪气。《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急……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③阳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气生浊,热...
  • 五、皮肤病学

    1185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明代是皮肤病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取得突出成就的时期。薛已《外科枢要》、汪机《外科理例》、申斗垣《外科启玄》、陈实功《外科正宗》等著作记述了多种皮肤病,有关麻风、梅毒专著的问世,使皮肤病学水平有显著提高。 (一)梅毒 梅毒作为一种性病,于1493年传入欧洲,几年内得的广泛传播,被人们视为一种瘟疫,有“大天花”之称。葡萄牙商人东来,将该病带到亚洲。1497年首航印...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2838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一、内科 (一)杂病 两宋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高度发展的时期,尤其医学理论研究的深化是此期医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也相应地反映在此期内科杂病学术的发展中。 病因病机的理论发挥 南宋医家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著名的“三因论”还注意到致病因素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并以之论证杂病的发病原因。如咳嗽,“要之内因七情,外合六淫、饮食、起居、房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