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9 秒,为您找到 117543 个相关结果.
  • 第一节 小鼠(Mouse;Musculus)(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762 0001-01-01 《实验动物科学》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1.小鼠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小鼠属动物。 2.成熟早,繁殖力强。小鼠6~7周龄时性成熟,雌性35~50日龄,雄性45~60日龄;体成熟雌性为65~75日龄,雄性为70~80日龄;性周期为4~5天,妊娠期为19~21天;哺乳期为20~22天;特别有产后发情(Post Partum Oestrus)便于繁殖的...
  •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

    1983年Warren 和Mashall从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粘膜中成功地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该菌受到世界范围的注意和研究,1985年我国分离成功。本文就Hp一般特性、流行病学、相关性疾病、诊断、治疗等的研究新进展综述如下。 1 概述 幽门螺杆菌(Hp)原命名为幽门弯曲菌,该菌是一种G菌,呈弧形或S形,有1~2个微小弯曲,属微需氧菌,在pH值为6~...
  • 绪言

    912 0001-01-01 《重订广温热论》
    考上元县志:戴天章,字麟郊,邑庠生;少师林青雷,习举子业,好学强记,所读经史,能通部逆背,如瓶泻水;壮为文,干禄不足,于是求有用之学;自天官、地理、算数、射弋,以及书、画、琴、棋之类,无不探微极要;尤精医理,博览深思,活人无算,谢之金、挥不受,四方淹雅名流至,必下榻请教。课诸子,督以勤苦力学;晚号北山,学人称北山先生。长子瀚,字巨川;雍正元年,癸卯一甲第二人...
  • 第二节 白细胞介素

    在对免疫应答的研究过程中,在丝裂原刺激的细胞培养上清中发现了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研究者各以自己测得的活性进行命名,十几年报道了近百种因子。后来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往许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实际上是具有多效性的同一物质。为了避免命名的混乱,1979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会议将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
  • 第二节 流感杆菌

    693 0001-01-01 《医学微生物学》
    流感杆菌(Hemophilus Influenzae)首先从流感患者鼻咽腔腔分离出来,而被认为是流感的病原体,直至流感病毒分离成功后,才明确流感杆菌是流感流行时引起呼吸道继发感染的细菌。现已知流感杆菌是小儿及老人常见感染的病原体,可引起多种组织的化脓性病变,最常见的是婴幼儿脑膜炎及某些病毒性疾病的继发感染。 一、生物学形状 (一)形态与染色 1.0~...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5333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公共卫生事业的开端 近代中国医学的变革从体系上看是由以中医学为主导的传统医学体系向以西方医学为主导的近代医学体系的转变。直至本世纪初,以医院为中心的西医模式与以个体开堂行医的中医模式尚处于平衡状态。尽管前者在眼科、外科等手术学科上有明显优势,但内科疾病的治疗,在化学药物,抗生素维生素等发明之前,并不优于中医。近代医学在中国的确立更多应归功于公共卫生事业的...
  •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751 0001-01-01 《医学微生物学》
    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急性临床型和无症状的亚临床病人,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一般病人发病前12天,其血液即有感染性,并可带毒12年以上。HCV主要血源传播,国外30-90%输血后肝炎为丙型肝炎,我国输血后肝炎中丙型肝炎占1/3。此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母婴垂直传播,家庭日常接触和性传播等。 输入含HCV或HCV-RNA的血浆或血液制品,一般经6-7周潜伏期例...
  • 三、微生物学诊断

    934 0001-01-01 《医学微生物学》
    (一)直接检查 是最简单而重要方法,浅部感染真菌的病变标本如毛发、皮屑、甲屑置玻片上,滴加10%KOH,覆盖玻片微热熔化角质层,再将玻片压紧,用吸水纸吸去周围多余碱液,在显微镜下观察,见皮屑甲屑中有菌丝,或毛发内部或外部有成串孢子,即可初步诊断为癣菌感染,但不能确定菌种。深部感染真菌标本如痰,脑脊液亦可做涂片用革兰氏染色(白色念珠菌)或愚汁负染色(隐球菌...
  • 治疗

    1224 0001-01-01 《传染病》
    (一)治疗原则 ①早治疗。诊断一经确立,立即给予治疗,以防疾病向慢性发展;②联合用药,剂量足,疗程够。一般联合两种抗菌药,连用2~3个疗程;③中医结合。中医包括蒙医、藏医和汉医;④综合治疗。以药为主,佐以支持疗法,以提高患者抵抗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 ①休息。急性期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除上厕所外,一般不宜下床活动;间歇期可在室内...
  •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556 0001-01-01 《医学微生物学》
    立克次体的致病物质已证实的有两种,一种为内毒素,由脂多糖组成,具有与肠道杆菌内毒素相似的多种生物学活性。另一种为磷脂酶A,可分解脂膜而溶解细胞,导致宿主细胞中毒。 立克次体感染的传播媒介是节肢动物,如虱、蚤、蜱、螨等。虱、蚤的传播方式是含大量病原体的粪便在叮咬处经搔抓皮损处侵入人体;蜱、螨传播则是由叮咬处直接注入体内。进入人体后,立克次体首先侵入局部淋巴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