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2 秒,为您找到 273097 个相关结果.
  • 阴证伤寒

    675 0001-01-01 《中医词典x~y》
    病名。病邪直中阴经,有虚寒见证的伤寒。见《通俗伤寒论·阴证伤寒》。分寒中太阴、寒中少阴、寒中厥阴三类。寒中太阴,轻则胃苓汤,重则神香圣术煎,极重则附子理中汤;寒中少阴,轻则真武汤,重则附姜白通汤;寒中厥阴,轻则当归四逆汤加吴萸、生姜汁,重则通脉四逆汤加吴萸、紫瑶桂,极重则回阳急救汤。《伤寒广要·少阴病证候》:“自然阴证,人皆可晓,及至反常,则不能矣。……至于...
  •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153 0001-01-01 《中医基础理论》
    一、风气内动 (一)内风的含义 风气内动,即“内风”。“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生风的一种病理变化。因其病变似外感六淫中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性,故名。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或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均可导致风气内动。故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风内动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病理反...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

    506 0001-01-01 《注解伤寒论》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赵本有“则”字)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阳微下之,阳气已虚,阴气内甚,故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右,肺之动也。下之伤胃动肺,津液内竭。咽燥鼻干者,肺属金主燥也;头眩心悸者,...
  • (二)病因与病位的差异

    1004 2023-11-28 《黄帝内经讲解》
    (二)病因与病位的差异 (二)病因与病位的差异 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1),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2),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3),是谓三部(4),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5)。 《灵枢•百病始生》 [讲解] 本文概括说明六淫、七情的发病部位。 (1)“喜怒”,代表情志。情志为五脏所主,故情志不节则内伤于五脏,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下卷

    867 0001-01-01 《温疫论》
    杂气论 日月星辰,天之有象可睹;水火土石,地之有形可求;昆虫草木,动植之物可见;寒热温凉,四时之气往来可觉。至于山岚瘴气,岭南毒雾,咸得地之浊气,犹或可察。而惟天地之杂气,种种不一,亦犹天之有日月星辰,地之有水火土石,气交之中有昆虫草木之不一也。草木有野葛巴豆,星辰有罗计荧惑,昆虫有毒蛇猛兽,土石有雄、硫、 、信,万物各有善恶不等,是知杂气之毒有优劣也。然...
  • 脉要论

    593 0001-01-01 《幼科折衷》
    男子不可久泻,女子不可久吐。左手属阳,右手属阴也。关前属阳,关后属阴也。汗多亡阳,下多亡阴。诸阴为寒,诸阳为热。人迎者,左手关前一分是也;气口者,右手关前一分是也。人迎以候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外感也;人迎浮盛则为伤风也,紧盛则伤寒也,洪大则伤暑也,沉细则伤湿也,虚数则伤热也。气口以候人之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内伤也。喜者脉散也,怒者脉激也,忧者脉涩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