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53 秒,为您找到 101841 个相关结果.
  • 胁下偏痛

    740 0001-01-01 《中医词典x~y》
    证名。胁肋部偏侧疼痛。由阴寒实邪结聚而成。《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胁下偏寒,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医宗金鉴》正误存疑篇以胁下偏痛之“偏”字,当为“满”字。“按胁下偏痛之‘偏’字,当是‘满’字,当改之。”
  • (拼音Z)第一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2485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眦赤烂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眦帷赤烂、目眦溃烂、目眦赤烂。《张氏医通》论述此病因为“……病属心络,甚则火盛水不清而生疮于眦边也。”类今眦部睑缘炎。参见眼弦赤烂条。 眦 也写作眦。 ①人体部位名。指大小眼角。也即上下眼睑连结的部位。又称大眼角为内眦、大眦;称小眼角为外眦、锐眦。《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
  • 涤饮通络治胁痛

    809 0001-01-01 《名师垂教》
    棗介绍香附旋复花汤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患者,女,35岁。患慢性肝炎3年,经常胁肋掣痛、刺痛,伴胸闷腹胀、呕恶、暖气。选用中、西药物,症状改善不明显,舌质偏红,边尖满布紫暗小点,苔薄黄微腻,脉弦细。体验:肝肋下3cm,GPT60u,TTT9u。辨证为悬饮阻塞肝络。投以香附旋复花汤加减:香附(醋制)10g,旋复花10g(包煎),法...
  • (拼音Y)第九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4035 0001-01-01 《中医词典x~y》
    阴漏 病证名。昼轻夜重之漏证。《证治准绳·杂病》:“不论(眼之)何部生漏,但从黄昏至天晓则痛胀,流水作青黑色,或腥臭不可闻,日间则稍可,非若他证之长流,乃幽阴中有伏隐之火随气升而来,故遇阴分即病重,治当温而清之。”治宜补气血之剂,内服用黄芪汤加减。另一种含义见《外科启玄》卷七。书中称:“三曰阴漏,男女阴内痛而出水者是也。”即发于男、女前阴部之漏症。 ...
  • (拼音O)一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068 0001-01-01 《中医词典n~o~p~q》
    藕节毒 病名。指痈疮生于臂部者。出《外科医镜》。即臂痈。详该条。 藕包毒 病名。临床指臑痈之较轻者。出《外科大成》卷二。详见臑痈条。 藕包 病名。指痈疮生于上臂者。出《疡科选粹》卷四。即臑痈。见该条。 偶经取穴 取穴法之一。又称表里经取穴。根据经脉的表里相合关系,选取与其相为表里的另一条经脉上的穴位。如感冒咳嗽属手太阴肺经病...
  • 冬葵子

    1097 0001-01-01 《本草百科》
    《中药大辞典》:冬葵子 拼音注音 Dōnɡ Kuí Zǐ 别名 葵子(《金匮要略》),葵菜子(《妇人良方》)。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锦葵科植物冬葵 的种子 。 生境分布 分布全国各地。 原形态 冬葵(《本经》),又名:葵(《诗经》),葵菜(《说文》),露葵(《尔雅翼》...
  • 喘满

    728 0001-01-01 《中医词典c~d》
    证名。气喘而有胸部满闷证候,临床上多由痰气壅阻,水饮射肺或脾湿酿痰,肾虚失纳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气喘,胸肋胀满而硬,短气不足以息,用三棱煎丸;痰气喘满者,用定喘汤;肾气失于摄纳,下元虚冷者,《世医得效方》载述以安肾丸、八味丸主治。参见喘证、水喘、...
  • 抵当丸方第四十八

    691 0001-01-01 《张卿子伤寒论》
    水蛭(二十个味苦寒) 虻虫(二十五个味苦微寒)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饮水多而小便自利者。则水不内蓄。但腹中水多。令心下悸。金匮要略曰。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饮水多而小便不利。则水蓄于内而不行。...
  • 灸疮

    753 0001-01-01 《中医词典h~j》
    灸治后局部因灼伤而化脓溃烂成疮。见《金匮要略》。古代又作“灸创”,见《武威汉代医简》。《针灸资生经》引《明堂灸经》:“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古代施灸多以各种方法促使灸疮透发。如《针灸资生经》用葱熨、皂荚汤洗,内服四物汤,食用鱼、豆腐、鸡、鹅、竹笋、羊肉等。一般灸疮经3-5周后结痂愈合。在此期间须保持疮面清洁,勤换膏药,以防继发感染。参...
  • 谷疸

    721 0001-01-01 《中医词典e~f~g》
    病名。五疸之一。因饥饱失宜,湿热熏蒸所致黄疸症。《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伴见食难用饱,小便不利,脉沉等。《圣济总录》卷六十:“失饥饱甚,则胃中满塞,谷气未化,虚热熏蒸,遂为谷疸。其证心下懊闷,头眩心忪,拂郁发烦,小便不利,身黄如橘是也。”治宜清热化湿,用茵陈蒿汤、谷疸丸、加味枳术汤等方。又名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