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6 秒,为您找到 187561 个相关结果.
  • 卷六上 祛风门

    570 0001-01-01 《成方切用》
      〔六气风氵㸒为首,故风病最多,其浅而止在皮毛,则为伤风。其久而留于关节,则为痿痹。   论中名而大有一之主气为标然岂证于气或阳,尤非阳虚此惟离六经加肢不收实,则辅其风邪      侯氏黑散   (金匮)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用治风癫。)菊花(四十分) 白术 防风(十分) 桔梗(八分) 黄芩(五分) 人参 茯苓 当归川芎三,服二...
  • 论杂风状第一

    856 0001-01-01 《备急千金要方》
    (论二十五首)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猝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根据 穴灸之。夫风者百病之长,岐伯所言四者说,其最重也。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甲乙经》云∶温卧取汗则巨取之。) 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
  • 卷七

    逆顺第五十五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也。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余伯荣曰。此论病气亦随血气出入于皮肤经脉之外内而刺之有法也。气有逆顺者。谓经脉外内之气。交相逆顺而行。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升降出入。...
  • 六、阴阳发病

    789 0001-01-01 《类经》
    (素问阴阳别论)岐伯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二阳,阳明也,为胃与大肠二经。然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此节所言则独重在胃耳。盖胃与心,母子也,人之情欲本以伤心,母伤则害及其子。胃与脾,表里也,人之劳倦本以伤脾,脏伤则病连于腑。故凡内而伤精,外而伤形,皆能病及于胃,此二阳之病,所以发于心脾也。不得隐曲,阳道病也。夫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主化营卫而润宗...
  • 卷六

    612 0001-01-01 《明堂灸经》
    钦定四库全书 明堂灸经卷六 手太阳小肠经九穴 少泽二穴在手小指端外侧去爪甲一分陷中灸一壮主口热口乾口中乾咽中乾口中热唾如胶疟寒汗不出主振寒小指不用头痛喉痹舌强瘈瘲欬嗽头项急不可顾目生翳覆瞳子 阳谷二穴在小指外侧本节後陷中灸三壮主目泣出目急痛耳鸣咽偏肿不可咽臂重痛肘挛挛热病汗不出目瞖臂不举痎疟热目上插小便赤欬衂血颈项痛鼻塞 後谿二穴在小指...
  • 二十三、筋急候

    645 0001-01-01 《诸病源候论》
    凡筋中于风热则弛纵,中于风冷则挛急。十二经筋皆起于手足指,循络于身也。体虚弱,若中风寒,随邪所中之筋则挛急,不可屈伸。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抱足。头不动,足向口面,受气,众节气散,来往三七。欲得捉足,左右侧身,各各急挽,腰不动。去四肢腰上下髓内冷、血脉冷、筋急。 又云∶一足向前互跪,押 极势;一手向前,长努拓...
  • 第四节 臁疮

    685 0001-01-01 《中医外科学》
    臁疮是指发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溃疡:又称裤口毒、裙边疮。相当于西医的小腿慢性溃疡。本病多继发于恶脉(下肢静脉曲张)和丹毒等病。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前内外侧,溃疡发生前患部长期皮肤瘀斑、粗糙,溃烂后疮口经久不愈或虽已经收口,每易因局部损伤而复发。此病俗称老烂腿。 [病因病机] 多因久立或负重远行,过度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以致下肢气血运...
  • (四)虚损性肾风

    771 0001-01-01 《虚损病类钩沉》
    虚损性肾风,西医名之曰“慢性肾小球肾炎”。任老深入研究了《内经》及历代医著,并结合长期的临床体会,提出了本病的中医病名应为“虚损性肾风”。之所以称之为虚损,任老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以内因为主,而外因侵犯可引动内在邪毒,互结而发。内因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因劳倦内伤,以及七情郁结或宿食不化生毒。外因主要是风寒、风热、时疫邪毒为主,亦有药源(损肾药物)所致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