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60 秒,为您找到 242369 个相关结果.
  • 五指节穴

    658 0001-01-01 《针灸穴位》
    五指节穴,推拿穴位名。出自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手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有手背静脉网、指背动脉,布有来自桡神经的指背神经和来自尺神经的指背神经。主治惊燥不安、惊风抽搐、胸闷、痰喘、咳嗽、风痰、吐涎、腹痛、气血不畅、呼吸困难等。针0.1-0.3寸。 名称 五指节穴出处 陈氏《小儿按摩经》隶属 推拿穴位位置 ...
  • 乳下穴

    1359 0001-01-01 《针灸穴位》
    乳下,经外奇穴名。出自《肘后方》。位于胸部,乳头直下1寸处,即足阳明胃经乳中穴下1寸,乳根穴上0.6寸处,左右计2穴。皮肤有第4、5肋间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主治腹痛腹满、腹胁疼痛、乳肿少乳、小儿癖疾、久咳、反胃、干呕、吐逆、胃脘痛、闭经等。 名称 乳下穴出处 《肘后方》隶属 经外奇穴位...
  • 冲门穴

    1436 0001-01-01 《针灸穴位》
    冲门,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慈宫、上慈宫。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主治腹痛、疝气、崩漏、带下、胎气上冲等。直刺0.5-1寸。 名称 冲门穴别名 慈宫、上慈宫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 通天穴

    1349 0001-01-01 《针灸穴位》
    通天,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天臼、天伯、天目、天白、天日、天归、天旧。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有帽状腱膜,有颞浅动、静脉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的分支。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癫痫。平刺0.3-0.5寸。 名称 通天穴别名 天臼、天伯、天目、天白、天日、天归、天...
  • 宽心

    668 0001-01-01 《针灸穴位》
    宽心,组合穴名。由心俞、内关、神门三穴组合而成。心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神门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主治心胆气虚善惊。坐位或俯卧位取心俞,得气后持续用补法,运针两分钟后出针,亦可悬灸5-10分钟。内关针1寸,神门针0.5寸,二穴均施提插捻转之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 梅核气

    668 0001-01-01 《针灸穴位》
    梅核气,组合穴名。由天突、内关、膻中、照海四穴组合而成。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膻中位于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照海位于内踝下缘凹陷中。主治梅核气。天突斜刺0.3-0.5寸。膻中沿皮刺0.5-1寸,照海直刺0.3-0.5寸。内关直刺0.5-1.2寸。各以得气为度。 名称 梅核气隶属 ...
  • 沟溪谷

    912 0001-01-01 《针灸穴位》
    沟溪谷,组合穴名。由支沟、太溪、然谷三穴组合而成。支沟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太溪位于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然谷位于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 主治心痛如针锥刺,疼痛甚剧,伴心悸,气短,胸脘痞满,腹胀,纳呆,四肢倦怠。先针太溪0.3-0.5寸,或灸3-5壮,留5-10分钟,然谷针0.3-04寸,或灸3-5壮,留5-10分钟。针支沟深0....
  • 譩譆穴

    796 0001-01-01 《针灸穴位》
    譩譆,经穴名。出自《素问·骨空论》。别名五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在斜方肌外缘,有髂肋肌,有第6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5、6胸神经后支。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痛、疟疾、热病。斜刺0.5-0.8寸。 名称 譩譆穴别名 五胠俞出处 《素问·骨空论》隶属 足太阳膀胱经...
  • 带脉穴

    799 0001-01-01 《针灸穴位》
    带脉,经穴名。出自《灵枢·癫狂》。属足少阳胆经。位于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12肋间动、静脉,布有肋下神经。主治月经不调、闭经、赤白带下、疝气、腰痛、胁痛。直刺1-1.5寸。 名称 带脉穴出处 《灵枢·癫狂》隶属 足少阳胆经位置 位于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