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117 秒,为您找到 32113 个相关结果.
  • 命门说

    660 0001-01-01 《医碥》
    《难经》谓:肾有两枚,非皆肾也,左为肾,属水,右为命门,属火。后人非之,谓两肾皆属水,命门在两肾之中,当脊骨自上数下第十四椎陷中;若自下数上,则为第七椎,正与脐对。引《内经》: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谓心也。)七节(即第七椎)之旁,中有小心为证。谓两肾在七节之旁,两肾中间,即七节之陷中也,小心即命门。 《医贯》又以中字为解,以太极形容。谓一中分太极,中篆作φ,...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2451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一、内科疾病 在一些非医学文献中也记述了内科杂病的病证表现与病因,例如《山海经》已有瘕、瘿、风、狂、疟和疫疾等十余种;有些还论述了症状与证候。 《周礼》中,已记载季节变换与疾病的关系,例如所叙春季多发头痛,夏季易发疮疡,秋季常流行疟疾,冬季以咳嗽喘息为多见。这是通过对四时季节变换和气候失常等不同致病因素的观察中,反映了当时对部分内科杂病病因的认识。 ...
  • 《基因与疾病》(全本)

    1473 0001-01-01 《基因与疾病》
    序 理解遗传因素如何影响人类疾病的探索正在加速收集。大多数人认为,人类基因组的草图可解决这一问题,该草图第一次向我们提供遗传物质整体功能性,以及在完成人类遗传系列顺序的道路上是一种有意义的里程碑。这将是将来生物医疗研究的基本来源。 46条人类染色体(22对常规染色体和二条性染色体),在它们的群体中间几乎存在30亿DNA碱基对,它包含30000---40...
  • 第五节 十五别络

    1054 2023-11-28 《中医医学概念》
    第五节 十五别络 一、概说 二、别络的名称分布 第五节 十五别络 一、概说 别络也是经脉的分支。经脉潜行于深部,而大多数别络则分布于体表。别络是从经脉直接分出的络脉,由别络再行分出的无数络脉称为孙络。别络对其以下分出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所以,络脉从其经脉分出时虽只有一条(别络),但在其循行于表里两经之间时,经过多次逐级分支,其数就不可胜数了...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945 0001-01-01 《生理学》
    一、体温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这就是体温。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 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temperature)。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不大。在环境温度为23℃时,人体表层最外层的皮肤温,如足皮肤温为27℃,手皮...
  • (拼音X)第十一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519 0001-01-01 《中医词典x~y》
    小针 古针具名。《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又称微针。见该条。 小心 人体部位名。《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历代注家看法不一。马莳谓心包络;吴鹤皋谓命门;张志聪谓膈俞穴。 小邪 ①病证名。指邪气小的病证。《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 ②指中里的病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
  • 卷四

    1629 0001-01-01 《针灸集成》
    足少阴肾经 共二十七穴涌泉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主治尸厥面黑喘嗽有血目视KT KT 无所见善恐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痛不嗜食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咳嗽气短身热喉痹目眩颈痛胸胁满小便痛肠 泄泻霍乱转胞不得尿腰痛大便难转筋足胫寒痛肾积奔豚热厥五指尽痛足不践地○足下热喘满淳于意曰热厥也针足心立愈○阴中懊 痛针入三分又鼻衄不止灸二百壮又霍乱转筋灸三七壮灸...
  • 自叙

    2407 0001-01-01 《本草思辨录》
    医可易言乎哉。在圣门曰小道,在史家曰方伎。顾所谓小道者,特视大学之道,位天地育万物为小焉耳。神圣作之于前,贤哲述之于后。李唐而降,斯道浸微。非实有至精至神,方可与斯之一境,胡为史册所载,代不数人,若仓公、扁鹊、华元化一流,则更无代兴而特起。江氏艮庭有云:孔子圣无不通,焉有不知医者。自牖执手,切其脉也,而孔子教人游艺,如礼记疏所称夫子脉诀,卒未闻传之其人,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