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6 秒,为您找到 44704 个相关结果.
  • 气管耳穴

    653 0001-01-01 《针灸穴位》
    气管耳穴,耳穴名。出自《针法灸法学》。位于耳甲腔,心区与外耳门之间内1/3处,与心穴相平,在上、下支气管穴中间的内侧,当心、口两穴之间,即耳甲16区。主治咳嗽、多痰、哮喘、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等。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名称 气管耳穴出处 《针法灸法学》隶属 ...
  • 素髎穴

    797 0001-01-01 《针灸穴位》
    素髎,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面王、鼻准、准头。属督脉。位于面部,鼻尖的正中央。位于鼻尖软骨中,有动、静脉鼻背支,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眼神经分支)。主治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休克、呼吸衰竭、鼻渊、鼻衄。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名称 素髎穴别名 面王、鼻准、准头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
  • 子宫颈癌

    宫颈癌是老年期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器癌瘤的首位(72.9%~93.1%)。此病多发生于绝经后的妇女。属于中医的“崩漏”、“带下”、“明疮”等范畴。多由七情所伤,肝气郁滞;脾虚失运,聚湿生热;冲任亏损,经血失约;肝肾亏虚,肝不藏血,肾气不固,发为崩漏带下。目前确切病因不明,与长期持续雌激素水平升高刺激、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三联症及遗传因素等有关。主要...
  • (拼音J)第一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052 0001-01-01 《中医词典h~j》
    湔浣(jiān) 洗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湔浣胃肠。” 蠲(juān) 祛除、除去。《素问遗篇·刺法论》:“泻盛蠲余,令除斯苦。” 击法 推拿手法名。用空拳或手指、手掌尺侧面、桑枝棒等由轻到重,有节奏地敲打治疗部位。有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疼痛,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 击仆 ①古病名。出《灵枢·九宫八风》。又称仆击。指突然...
  •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1218 0001-01-01 《医宗金鉴》
    隐白主治心脾痛,筑宾能医气疝疼,照海穴治夜发□,兼疗消渴便不通。 注:●隐白穴,主治心脾疼痛。针一分,灸三壮。 ●筑宾穴,主治气疝。针三分,灸五壮。 ●照海穴,主治夜发□证,及消渴大便闭。针三分,灸三壮。 □ 大都主治温热病,伤寒厥逆呕闷烦,胎产百日内禁灸,千金主灸大便难。 注:●大都穴,主治温热病汗不出,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呕吐,闷乱,及大便难...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2344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一、内科杂病 清代前中期内科杂病学术的发展,延续了明代的特点并有所深化。在学术流派及其学术争鸣上,主要是徐大椿、陈修园等医家对明以来温补派学术主张所进行的论争,这种论争进一步促进了内科杂病学术的繁荣。在辨证治理论的运用上,这一时期对瘀证等一些内科杂病的理论认识与经验总结大为深化,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有关内科杂病的综合性医著与专著、专篇也不断丰富,尤其有...
  • (拼音H)第四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970 0001-01-01 《中医词典h~j》
    横户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阴交。见该条。 横剑翳内障 病名。见《疡医大全》卷十一。即横翳内障。详见该条。 横解 横满解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横开瞖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也即横翳内障。详见该条。 横梁疝 病名。指自觉小腹有肿物直冲心胸者。清·鲍相璈《验方新编...
  • (拼音T)第一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312 0001-01-01 《中医词典t~w》
    屠用仪 清代医家。字羲曜。荆溪(今江苏宜兴)人。诸生。聪颖过人,好吟脉,喜抚琴,尤精医,延请者门庭若市。一产妇,两月后,抱婴儿弃于水中,救归,询之,知其家贫、妇病,无力乳养,并愈其病,且出资相助。着《三疟得心集》。 屠鹏 南宋医家。字时举。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撰《四时治要》一卷,专论时疾、疟痢、吐泻、伤寒诸证,已佚。 屠锦 清代医家...
  • 风池穴

    1141 0001-01-01 《针灸穴位》
    风池,经穴名。出自《灵枢·热病》。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项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部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分支。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颈项强痛等。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 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