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5
秒,为您找到
173792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治崩漏重证,用高效专方
1456
0001-01-01
《名师垂教》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例1 罗X X,42岁,1985年7月26日初诊。 患者阴道反复不规则出血半年,屡用激素及中药治疗乏效。经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为:黄体功能退化不全。妇科建议切除子宫,患者惧,仍寄望于中医药。 刻诊:经血淋漓不断,每隔几天大出血1次,挟血块;颜面虚浮皓白,气短乏力,舌淡白,脉弦细涩。予以傅青主“加减当归补血...
治法大要九问
954
0001-01-01
《仲景伤寒补亡论》
问曰.伤寒治法之大要何如.仲景曰.凡伤寒之病.皆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华元化曰.伤寒六...
二、彝医学
657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彝族历史悠久,其民族散居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等省区,先民与羌族也有联系。彝族传说其先民也是猴子所变,其民族文字据说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即已应用。现在挖掘,流传的彝医著作已有一些,如《勒俄特依》、《聂诺苏期》,还有民间存在的手抄本如《此母都齐》(补泄药)以及无书名之手抄本甚多。 根据这些资料、传说,研究者认为,古彝民很早就掌握了一些医药知识,如原始彝族先民...
4Hp感染后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治疗
1167
0001-01-01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近来一些时期研究,Hp阴性螺旋状细菌同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有关,一些研究表明,感染之对原发性胃炎的特异性感染清除后胃炎严重程度得以改善,一般认为该菌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发病机制中的病因学作用提供了支持的依据,该菌在消化性溃疡中的病因,发病机制中之作用尚未确立,支持Hp感染是十二指肠形成之一因素的主要证据,是予以针对根除近端胃肠道Hp繁衍之治疗使十二指肠溃...
七、口腔科
888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宋代随着分科的日趋精细,口齿病的认识与治疗也不断有所进步。《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反映了这方面的主要成就。《太平圣惠方》卷34、36专论口、齿、唇、舌,载医方500余首。《圣济总录》内更以五卷的篇幅专论口腔疾患。 (一)口齿疾患认识之深化 如口疮一证宋以前多注重清泻心脾实热。严用和用冷盐水送黑锡丹和养正丹以镇坠宁心,治疗虚热上攻之口疮,开后世治疗...
本草图经序
1231
0001-01-01
《证类本草》
昔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以救万民之疾苦,后世师祖,由是本草之学兴焉。汉魏以来,名医相继,传其书者,则有吴普、李当之药录,陶隐居、苏恭等注解。国初两诏近(臣),总领上医,兼集诸家之说,则有《开宝复位本草》,其言药之良毒,性之寒温,味之甘苦,可谓备且详矣。然而五方物产,风气异宜,名类既多,赝伪难别,以虺床当蘼芜,以荠 乱人参,古人犹且患之,况今医师所用,皆出于市贾,...
甘遂通结汤
706
0001-01-01
《中药方剂》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甘遂通结汤 处方 甘遂末0.6-1g(冲服),桃仁9g,木香9g,生牛膝9g,川朴15g,赤芍15g,大黄10-24g。 功能主治 行气活血,逐水通下。主肠梗阻较重,腹胀疼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肠腔积液较多者。 注意 本方药性峻烈,非体壮邪实者禁用。 摘录 《中西医结合治疗...
标本论
741
0001-01-01
《医学入门》
天阳无圆,气上外升,生浮昼动,轻燥六腑;地阴有方,血下内降,杀沉夜静,重湿五脏。 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则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各脏腑之经络,在外为标,在内为本。更人身之气为标,血为本。以病论之,先发病为本,后传流病为标。 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邪气滋甚,其病益蓄;若先治其本,后...
三、食疗学的发展
1679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隋唐时期我国食疗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疗学思想的发展 1、洞晓病源”食治为先:隋唐医家在临证实践中,重视食治食养,《千金要方·食冶》继承了《内经》的食疗思想,提倡临床诊疗应“洞晓病源”,食治为先。强调食治的优点在于“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而药疗的弊端则在于“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所以在食治...
1..
«
97
98
99
100
»
..100